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4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川江黄股头

□ 作者 陶灵

三峡库区蓄水前的川江,汛期的涨水日子,最适合在江边的草丛中舀鱼了。水涨上来淹没了岸边原先的草丛,小鱼虾大概被浑水呛昏了,直往里钻。站在齐大腰的水里,端起竹编撮箕朝草丛里直舀过去,一下子提出水面,会有几条小鱼虾在里面活蹦乱跳。运气好的话,还能舀到一种叫黄股头的无鳞小鱼,半天下来,也有了十来条,可以吃上一顿了。

黄股头的胸和背都长着如牛芒刺一样尖硬的鳍,而胸鳍短小,不被注意,从撮箕里捉起它时一不小心,手指常被刺出血,钻心痛的那种感觉记忆犹新。当时还以为是它胡须刺的,一直不得其解,那软软的胡须能这么厉害?

黄股头就是现在普遍喊的“黄腊丁”,学名黄颡鱼,重庆人喜欢做食麻辣味儿的,也叫“黄辣丁”。北京延庆人因其外表黄色干脆叫“黄帮子”,东北人称“嘎牙子”,据说是源于其群游时发出的“嘎嘎”叫声。还有,上海人喊昂牛,江苏常州渔民唤安公,安徽蚌埠市民说盎鱼,贵州凯里老百姓称之为角角鱼,全国各地对黄颡鱼的叫法太多。但我从小叫惯了“黄股头”,直到现在都不愿改口。

从江边舀到的十来条黄股头不到一斤,虽小但嫩而鲜,熬汤最好不过了。先用油在铁锅里煎一下,是除去黄股头腥味的好办法。鱼嫩只需煎几分钟,两面煎黄,再掺一瓢清水,放几块姜片,最好用陶瓦钵,小火熬上至少半小时,就可以喝上雪白鲜美的鱼汤了。当然还可以放点豆腐条,凑成满满一大碗。

黄股头这种最本质的吃法最富营养,当年坐月子的女人没奶水,物质匮乏年代又少有其它营养品,想方设法弄点黄股头熬汤,喝了发奶。

最本质的吃法虽最富营养,却没有麻辣味儿的可口,难怪美食家说:一般好吃的都没营养,有营养的都不好吃。于是,流行在大街小巷的“黄辣丁”有泡椒味、麻辣味的,还有干锅的、水煮的,吸引着无数的“好吃佬儿”。叫法和做法再多,都围绕一个“辣”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忽视:必须是急火暴油做出来的黄辣丁,肉质才鲜嫩。

黄股头也生长在川江支流的溪河,童年时候跟同街的大孩子去电鱼,老式手摇电话机的正负极外线各接一块铁片,丢进溪河的回水凼里,使劲摇转手柄,只有这种无鳞的黄股头才被弱电麻昏,不一会儿漂在了水面被捉。这种电鱼的方法,是我童年非常悔悟的一件事,埋藏在心里很久都没勇气说出来,现在终于如释重负。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