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4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玉米辉煌

□ 作者 文猛

人们把最亮色最好听的名字给了玉米。玉不会生锈,名字也不会生锈,可是喂养我们的玉米却渐渐远离她曾经璀灿晶莹辉煌的宝座,成为目前最失落最失意的庄稼。

在很长很长的年代里,玉米一直是中国人填饱肚子的主食,玉米馍、玉米糊、蒸玉米……最好的就是磨成颗粒后拌上大米一起蒸,不管怎么吃,玉米除了饱肚子外,总倔强得很,沙子一样堵在嗓眼不肯走,或者沙子一样满口乱钻,的确不太好吃,所以就有粗粮之称。在那些玉米主食的饥饿年代,对于孩子们最香甜的回忆莫过于嚼甜玉米杆,最香的回忆莫过于粘在铁锅底上的焦黄焦黄的玉米糊锅巴——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嘴特宽大,原因是剥甜玉米杆练就的,胸前总有些伤疤,原因是刮玉米糊锅巴让玉米糊烫的……

如今玉米早已很难走上饭桌,稍微可以露脸最多也是在电影院、街头巷尾等一些吸引年轻人或者小孩子的地方,以爆米花的形式捧在人手中。因为这批人群几乎没有挨过饿没有顿顿喝玉米糊的粗粮时代记忆。玉米要想走回曾经的辉煌年月已经没有可能,如今最多猪爱吃她,鸡爱吃她,据说如今猪也不大吃玉米,吃上瘦肉精啦!

玉米一直是不大受人重视的庄稼,今天如此,就在当年玉米辉煌一统天下的年代,玉米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玉米种、稻种、麦种呆在一起,等季节来敲门。麦种跟冬天走了,稻种跟春天走了,直到麦子收割的时候,人们才想起玉米,才随便找些剩地把她种出去,好水好田好地都给了稻子麦子,她们才是宝贝庄稼。玉米不嫌弃土地的贫瘠,就像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样,这是玉米的品质,但玉米内心确实痛苦,估计连咬人的心思都有——

于是玉米长得就像一颗颗牙齿,一堆玉米就像一堆脱落的牙齿,没有什么美感。不像大米,玉石一般的小样儿,滑溜溜的,香喷喷的,连熬出的粥都像母亲的乳汁一般那么亲切。不像大豆,从娘肚子里一蹦出来圆滚滚的,像珍珠像玉石……只有玉米长得凶巴巴的。

处处受到冷落的玉米就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不管什么心事从不跟人讲。像稻子麦子,缺一点水,少一道肥,就吵吵闹闹,一会摇摆着黄叶使个黄脸,一会低头不理人,一会儿干脆躺着不长啦——玉米没有那么娇气,即使生了病也扛着,扛着扛着,几阵山风吹过,几场雨水淋过,几片阳光照过,玉米照样挺拔茁壮。记得小时家里挂着一张画,叫《上学路上》,画的是一个漂亮的小学生用黑辫子上的红绸带扶起被风吹倒的玉米,可见玉米倒下后只要扶起来会照样茁壮的生长,稻子麦子倒了还能够扶起来还能够继续万物生长向太阳吗?

玉米是有思想的。发芽的时候,她想过,她先发根芽,把鲜嫩的根系深置于土壤中,吸足大地母亲的乳汁才开始发苗芽。拨节的时候,她想过,总把一节长好了,才长下一节,节与节之间,成长得清清楚楚的,就像人们读了小学读中学再读大学再参加工作为社会贡献。长出玉米的时候,胡子是嫩白色的,胡子渐渐变红的时候,玉米开始饱满晶莹,等到胡子变成深红直到变干的时候,金黄的玉米也就到了收获的日子。所以玉米的红缨就像村里长胡子的老人,村庄数百年的生活被人反复的地想过,也被玉米反复的想过,第一年没有想明白,休息几个月,第二年接着又想。

玉米长得高,看得见也看得多很多村里的事情,村里人吵架,村里人偷偷做好吃的,她全看在眼里,她只摇晃那会思考的胡须,她什么也不会说。见得多了,听得多了,这就是村庄,这就是生活。

又到了玉米播种的季节,奔向乡村去看望玉米,村庄房屋少了,人少了,地里见不到什么庄稼,倒是在地里见到几片玉米地,没有新绿,不知是哪一年懒得还没有收拾回家的玉米杆,东倒西歪地站在风里,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势在等待在表达,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土地的爱。

“玉米哎,我的天奶奶哎,吃了玉米不生病哎,吃了玉米浑身劲哎,吃了玉米晚上老婆叫喳喳哎……”哼着这首传唱了几百年的甚至有些暧昧带着颜色的《玉米歌》,眼中满是泪水。怀念玉米其实是怀念一段曾经饥饿的生活,怀念那亲亲的土地亲亲的乡村亲亲的庄稼,她永远在喂养着我们……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