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4月3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乡村的文人

□ 作者 马卫

乡村的文人,都是些半吊子。没有考出来又喜欢读书,大家称之为书呆子。

他们也能背,也能挑,也能扛,但是他们绝不是最能劳动的人。因为乡村的文人,大多体质羸弱;因为常常看书的缘故,他们就长得有些清秀,有些斯文,好多还戴着副廉价的眼镜。

乡村的文人,不写文章,也不求功名,所以,不会见他们的大名在报上、在杂志上、在电视上。他们淡泊明志,求一份生活的安稳,精神的充实。

乡村的文人,读的书也不时尚,没有韩寒,没有郭敬明,没有九把刀,没有安妮宝贝,没有马尔克斯和门罗什么的。他们读的书,大多很“过时”,但是经典,比如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蔡文姬》,巴金的《家》,沈从文的《边城》,甚至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或者是《今古传奇》《古文观止》《弟子规》等,有时还有梁羽生、金庸、古龙或陈青云。

他们不关心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们读书,没有目的,没有选择,见啥读啥。通俗的,故事性强的,首选。有时是民俗文化类的书,有时就是本农历,一样读得津津有味。乡村的文人,就像山上的草,随风长;就像坡上的树,见光绿。

乡村的文人也有风光的时候。比如,谁家的老人走了,请他去写家祭。这可是狠活儿,家祭,相当于城里人的悼词,可比悼词要求更严,因为要押韵合辙。

比如张大爷走了,就是我们村号称头号文人的李眼镜给写的家祭,让全村人听了无不落泪。

乡村文人当然好酒,但他们喝的就是村里羊趴脚自酿的苞谷酒。因为人熟,他们可以直接去羊趴脚家接原度酒,高达60多度,有时还能达到70度。别看这些清瘦的乡村文人,喝这样高度的酒,竟然不醉,如同喝山泉一般。喝得得意忘形,喝得春风桃李,喝得笑声回荡。

喝醉了,话就多,于是从盘古王开天地讲起,开始了“摆古”。

乡村永远有故事,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据,有男有女,有荤有素。

乡村的文人们,摆故事总要有个开头:话说当年,八大王张献忠进四川,那个杀人呵,如割茅草……

听多了,大家都会,只是每次听,都有新意。因为喝了酒的乡村文人,常把宋朝的故事放在唐代,把李白喝的酒说成啤酒,大家心里暗笑,却绝不打断、纠正。

乡村的文人,讲得大家点头哈腰,讲得大家心醉意沉,就很满足地摇头晃脑。

乡村的文人,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死后能剩几本破书,子孙们都不屑保留,于是当废纸给卖了。

乡村的文人,也没有留下大名,只记得某个故事,是某某讲的。

乡村的文人,就是乡村的书,只是现在是电子书了,他们还是二元纸木刻或石刻版,所以难以流传。

乡村的文人,就是乡村的历史,只是历史记载得很略,他们活得更详细,更真实。

乡村的文人,代代不绝,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没有很大的奢望。只因有了乡村文人,乡村文化才得以留存,得以薪火相传。

乡村的文人,就是乡村的根,没有他们,乡村永远长不大。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