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臣蹇义及其陵墓
据明史称,重庆渝北两江新区大竹林凤栖沱人氏蹇义(原名蹇瑢,蹇义为朱元璋所赐),历侍朱元璋等五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六帝(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连续任职27年,创造了明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吏部尚书。明代早期,吏部位居六部之首,所以吏部尚书有“天官”之称,即明代最大的文官。
在任期间,蹇义可谓功勋卓著。不仅以铁腕治吏,匡正用人风气,使得国家“吏治修明,民风和乐”,史书高调赞誉他为:“成绩懋著,蔚为宗臣”。同时,他还策划参与过北京建都、修建承天门(天安门)、紫禁城、天地坛(天坛)、天寿山皇陵(十三陵)、长城、永乐大典的编撰,以及郑和下西洋等重大历史事件。
由于蹇义贡献突出,朝廷还先后在京城和重庆给予了重奖。重庆渝中区的天官府街,即原市中区领事巷,就是当年用皇帝之赏赐而建。
1435年,72岁的蹇义积劳成疾,病故于京城。英宗皇帝亲自主持了隆重的悼念仪式,随后“赐舟车送蹇公灵柩归苑”。京城百姓和文武百官皆簇拥灵柩,依依送别。
当年,经历艰辛护送蹇义之灵柩的帆船出现在大竹林凤栖沱的时候,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冷雨如织。透过朦胧的云雾远远望去,帆船上飘扬着黄黑相间的经幡,一个硕大的“奠”字时隐时现。
船头上,身披孝衣的蹇氏家人悲戚声声,哀鸣阵阵。少顷,岸上岸下恸哭一片,似乎嘉陵江都停流悼念,歌乐山都低头默哀,大竹林都挥手送别。
倦鸟归林,落叶归根。在外奔波忙碌,为国呕心沥血一辈子的蹇义终于回到桑梓。
蹇义之墓是按亲王规格,参照北京十三陵的墓葬图纸、布局和技术修建的,主体御苑前端是皇帝题写和御赐的神道牌坊,上书“与国咸休”四个大字,往下是神道碑亭,里面竖立着御赐神道碑。这两块御碑皆由英宗皇帝御赐的、不易损坏风化的上等皇家石料做成。它们与其它赐葬品从京城由水路运抵重庆。神道碑亭四周有对称的四个碑亭子。再往下是石像生神道,两边矗立着对称的望柱、石人和石兽等,最后才是蹇义墓。
据蹇氏族志《先祖坟墓图》记载,蹇义之父母,以及家族后人逝世之后皆安葬于此而逐渐形成了占地20余亩的蹇氏陵园。
蹇氏家族,是重庆史上的第一旺族。鉴于蹇义的功勋,蹇氏第20代孙、美籍华人蹇浩曾有宏愿,要将先辈事迹写成电视剧,还要在原址建公园、修步道和展厅等,以此还原历史,弘扬和传承重庆本土文化,启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