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的房子
堂姐家的房子很具备作为别墅的条件。
很多年前当我还把别墅读成别野的时候,堂姐正一砖一瓦地慢慢积攒着建设“别墅”的材料。不过,“别墅”只是后来的说法,那时的堂姐只不过希望早点攒够材料,好建一栋二层的砖楼,早点搬出四处透风的黄泥土房。
堂姐家的房子——当然,也即我爷爷婆婆留下的老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稻草堆里一粒火星引发的大火,烧得荡然无存。那时才改革开放不久,农民的手中刚刚有了点余粮,一场大火的饕餮,让二爸一家又回到了“解放前”的模样。
在农村家家户户普遍经济拮据的时代,二爸家借遍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一家人齐力上阵,挑土和泥,终于重新建起了一栋土墙黑瓦的新房屋。谁料住进去未过完一个夏季,四面墙壁全部开裂,风雨稍大时,室内便灌满了凉气。
一晃几年过去了,堂姐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从小就很有心劲儿的堂姐早在心中盘算着出嫁后的日子怎么过——当她踏进男方家庭,第一眼看见男方家那风雨飘摇的房子时,她的心凉了半截——结婚后没几天,修房子就提上了堂姐的“议事日程”。
堂姐夫跟堂姐的想法一拍即合,在家里连起码的农用工具都不完善需向婆婆家借用的情况下,堂姐二人硬是一砖一瓦,时建时停地建起了一幢两层砖楼。虽面积不宽,楼梯狭窄,但好歹也是砖房,与周围邻居可有一比,令人啧啧赞叹。
后来农民大批进城务工,堂姐一家也不例外,随着打工潮进了乡镇,进了城市。
能吃苦又肯干的人运气往往不会太差。若干年后,帮过小工开过小店的堂姐在某一天又回到老家,在旧楼附近重新建起了一栋三层砖楼。这栋砖楼比以前的房子面积大了许多,前面的地坝也很宽敞。房屋四周的竹林树林枝繁叶茂,极具人居价值。但是很有头脑的堂姐不愿意贪恋“享福”,房子建好后住了几天,算是“暖房”,之后回城继续奋斗。这其间她做过很多工作,贩卖水果、推销产品等,不说是风生水起,也算是顺风顺水。她决定就这样在城里住下去,当一辈子的“城里人”,于是她在城里也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漂亮房子。
春风是前几年刮起来的。
那年从区到各个乡镇都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农民受益的日子实实在在的到来了。那天家族聚会,堂姐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老家的公路通到了家家户户,且全部硬化。镇政府出资打造新农村,让家家户户的房顶、砖墙都修建得漂漂亮亮。桃树苗、李树苗也免费发放到了每家每户。“记住,这些果树种来不全是吃的哟,我们乡的规划是打造一种新的乡村旅游模式,这不过是美化乡村的其中一环。”堂姐向我们传达着一个幸福的讯息。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随堂姐回了趟她在农村的家,作了一天浅度的“乡村游”。那时桃李正在抽枝发芽,广袤的田土上正孕育着新绿。春阳把家家的房顶照得流光溢彩,我闻到了来自大自然的芬芳。
堂姐一直在絮絮叨叨,这不是她平常的作派,看得出她很兴奋,她正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她说我准备回乡了,把农家乐开起来。现在国家的惠民政策这么好,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也想叶落归根。堂姐一贯很有眼力,所以当然我也想搭搭顺风车,于是“讨好”的对堂姐说道:那你也给我留一套房子哟,让我也住住别墅,享受享受大自然的味道。
堂姐爽快的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