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摇篮
去年买了一辆,今年怎么又买一辆……
看到小侄女的新手推车,母亲惊讶地问弟弟。
去年那辆是坐卧两用式,今年这辆是便携式。听了弟弟的解释,母亲还是忍不住数落了几句,一个孩子坐两辆车,真舍得花钱。你们四姊妹,都是我一个人用娃娃背篼背大的……
母亲说的娃娃背篼,是以前西南地区常见的竹背篓。大姐和二姐是60后,她们坐过的背篓,我没有印象。作为70后,我只依稀记得我和弟弟坐过的背篓。背篓呈长筒形,口粗腰细,中间有一小块凳子,前面有两根麻绳肩带。竹背篓不分季节,夏天坐起凉爽,冬天在里面垫上小抱裙坐起也比较暖和。
老家在西南一个偏僻的乡村。那时还是生产队,为了多挣工分,母亲只得天天背着我出工。几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用布背带背着我出工,满一岁后,母亲开始用背篓背着我出工。背篓只能背着,单独放下要倒。母亲背着我,在地里和生产队的人一起劳动,回到家中还要忙着洗衣煮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母亲用背篓把我背到了三岁,不是母亲不想继续背我,因为弟弟出生了,母亲得背弟弟。弟弟是个胖小子,也是个调皮蛋,不像我那么安静。弟弟在背篓里坐不了多久就会跳闹折腾,有两次差一点翻出来,把母亲吓得不轻。后来,父亲在背篓上半部横了根木棒,弟弟就乖乖地在背篓里坐到了三岁半。
我和弟弟在背篓里长大。可以说,背篓是我和弟弟成长的摇篮。
大侄子和二侄子是80后。他们不坐背篓,他们坐坐椅。坐椅多为木制,大部分为长方形,也有少部分四方形,下面有专门放脚的地方,周围有护栏。坐椅有点像椅子和小推车的结合体,只是,坐椅没有轮子,无法移动。不过,坐椅比背篓先进,可以利索的背起来,也可以稳当的放下去。
大姐夫在区供销社上班,大姐在场口摆童装摊。二姐夫在一个大型工厂上班,二姐在生活区摆服装摊。每天早上,两个姐夫早早把坐椅搬到摊边。坐椅放在摊子后面,两个侄子可以单独坐在里面玩,忙的时候,坐椅还能当小桌子吃饭。两个姐姐既做了生意,又照看了侄子,街坊邻居都夸两个姐姐聪明能干。当然,坐椅上面得放些玩具和零食,两个虎头虎脑的侄子才坐得住。两个侄子坐坐椅,从一岁坐到了三岁,两个姐姐的街边摊也变成了童装店和服装店。
两个侄子在坐椅里长大。可以说,坐椅是两个侄子成长的摇篮。
儿子是90后。儿子不坐背篓,也不坐坐椅,儿子站洗衣机。90年代,洗衣机应该算是奢侈品了。一台三峡牌洗衣机价值200多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季度的工资。绿色的双桶洗衣机,洗衣桶占了三分之二的面积,脱水桶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儿子站洗衣机,纯属偶然。
当时我在县城经营电器维修店,每天一早抱着儿子到店里,晚上又抱着儿子回家,一天下来手腕又软又酸。儿子会站后,有一次几个顾客同时来取货,我一个人忙不过来,看到身后的洗衣机,便拔掉电源开关,揭开洗衣桶的盖子,把儿子放进去站着。顾客走后,玩开关和定时器玩得不亦乐乎的儿子,居然不肯出来。从此以后,只要顾客多,我就把儿子放到洗衣机里站着。玩够了定时器、开关和玩具,儿子会打开脱水桶盖子,取出里面的压物盖。白色的塑料压物盖,软软的,圆圆的,儿子喜欢用小手指去钻上面的小洞。儿子站在洗衣机里,有时可以玩半个小时,有时可以玩一个小时。看到儿子站在洗衣机里玩,一些路过的小朋友十分羡慕。等儿子不想站了,我就让迟迟不肯离开的小朋友去站一下洗衣机。儿子站洗衣机,从9个月站到了近3岁,我的维修店也变成了维修部。
从女儿到母亲,在喜忧参半中,看到儿子从无知孩童长成俊朗少年。感到骄傲的同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用背篓背着我和弟弟劳动的艰辛。
儿子在洗衣机里长大。可以说,洗衣机是儿子成长的摇篮。
姐,盯着手推车发什么呆,开饭啰。弟弟一嗓子,把正准备想00后摇篮的我吼回了现实。
坐到餐桌上,母亲又说,现在条件好了,带孩子轻松,一不用手抱,二不用肩背,出门放进手推车里轻轻一推,散步、上街、逛公园、逛超市,要多方便有多方便。以前我背你们肩膀都背出病了……
妈,建国70周年了,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弟弟打断母亲的话。
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节俭,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当父母的……
我知道,妈辛苦了,谢谢妈。弟弟夹了一块鱼肚肉到母亲碗里。
知道就好。其实,不是国家的二孩政策,我哪来这么可爱的小孙女。看着扶住沙发摇摇晃晃走路的小侄女,母亲笑成一朵金秋的菊花。
从70后到80后到90后到00后到10后,一个十年比一个十年先进。从布背带到竹背篓到木坐椅到洗衣机到手推车,一种摇篮比一种摇篮先进。
摇篮,温馨的摇篮,亲切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