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6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旧木板后的文化瑰宝

□ 作者 文/文博 闻琼 图/文博

清朝乾隆年间的二次用匾匾额,为国家三级文物

 

于佑任1945年题写的“贤母天荒”匾

 

 

 

铜梁匾额修复过程

 

在龙乡铜梁,有一个具有“中华第一匾廊”美誉的匾额博物馆。藏品清代木匾居多,计有300余件,多为历任县令题写。现存最早的有乾隆五年祝寿匾“杖朝耆年”匾,著名作品有“近代草圣”于佑任于1945年题写的“贤母天荒”匾和“福寿康强”匾等。这些瑰宝如今闪闪发光,却殊不知曾经为案板,为黑板,为隔板,不为人知,饱受摧残。
一个渝西小城缘何能够打造一个全国首家匾额博物馆,是谁让这些旧木板重见天日,这背后还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老旧的仓库暗藏国宝

1985年4月初的一天,原县文化馆文物干部叶作富途经平滩人民仓库。这座仓库原为张家大院,距铜梁县城西15公里,建筑别致、规模壮观、保存完好。走进仓库,文物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让叶作富一眼就发现了一块颇具价值的匾额,初春的阳光照耀下,匾上“庆洽萱闱”四个金字闪闪发光,落款时间竟是大清光绪五年。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叶作富细细查看了整个仓库的53间木仓,总共发现约500余块木匾。至此,这一批珍贵的文化宝藏,在静躺了35年之后终于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批古匾为何出现在平滩人民仓库,说起来也属偶然。上世纪初,铜梁“大绅粮”张泽普用三年时间在离平滩场半公里的河畔小丘修建了一座占地1.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335平方米的家宅大院。新中国成立后,其后人将张家大院捐给了人民政府。1950年,政府决定将该院建成粮库,而建粮仓需大量干木用作仓顶和仓底,修建人员提议把宽大厚实的古匾作为修仓的现成材料。县里迅速组织人力四处征集木匾,就这样,一大批各地木匾陆续运到张家大院,成为粮库放粮食的木隔板。熟料,此举让这批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躲过了“文革”破四旧的灾难性毁灭,从而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满天的星光汇聚成火

在平滩人民仓库发现的这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保存完整的匾额,后来整理出364件馆藏精品,包括2件国家二级文物和107件国家三级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国家文物局同意将平滩粮仓所有木匾征集到铜梁博物馆。在地方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的努力和粮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滩粮仓的300多块珍贵木匾于2009年全部入藏铜梁博物馆。
为了丰富铜梁木匾馆藏,文物部门不断征集民间流散木匾。
散落民间的匾额,需要一方方地收集。“安居有位姓李的文物收藏者,其手中有三块与安居历史有关的古匾。当时外面有人来收购,我们及时跟他联系,希望他把匾留在铜梁。”区博物馆馆长张泽春说,后来这三块匾征集回来,经专家鉴定,有两块为国家二级文物、一块为国家三级文物。
向民间征集匾额工作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一批“拾金不昧”“天地君亲师位”“进士第”等匾额由群众零星捐出。
县内名士陈昌,曾撰写《铜梁光绪县志》。其后人陈殿禄、陈殿济两兄弟住在虎峰镇天夕场陈昌老宅院,由于临河而居,一遇涨水便有很多家当被洪水冲走。唯独陈昌的遗物,如书籍、笔墨及木匾等均保存了下来,可见他们对先辈遗物是何等珍惜。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工作者在他们家中看到了珍藏一百多年的陈昌遗物——“进士第”和“钦点二甲进士”火焰匾,工作人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建议他们将匾额捐赠博物馆保存,想不到两兄弟商量片刻,就抬来凳子将挂在堂屋的祖传珍宝悉数取下,并郑重交托,“我们保存这些古物历尽艰辛,现在国家需要,一定全力支持。”


蒙尘的明珠涅槃重生

上世纪中叶,木匾经常废作它用,有的成为教室黑板,有的成为食堂案板,有的成了猪圈圈板,还有的则斧削成柴灰飞烟灭。
“有些匾年代久远,在收藏前就有部分损坏。因此,我们征集回来的很多匾受损严重。”张泽春说。
在开展征集工作的同时,铜梁文物部门多次聘请市博物馆文物专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对部分珍贵匾额进行修复。
于佑任题写的“福寿康强”匾在平滩仓库时,由于房屋漏水,腐蚀得非常严重,木材都朽了,只余一层薄薄的土漆,所幸字还未掉。这块木匾的修复难度异常大,文物专家采用文物专用加固技术,先后花了十多天时间才修复好。
10余名文物专家、木雕艺人、老漆工、美术方面的人员等,前后花费近3个月时间,修复木匾170多块。其中的精品在展厅展出,无法修复的残匾作为资料保存。
1995年5月,原县政府在城区武庙创建铜梁博物馆,同时在武庙环形走廊布置铜梁匾额展,称为“匾廊”。
2000年10月,新建铜梁博物馆投入使用,第一次从平滩人民仓库中取回木匾100块用于举办展览,展厅取名“中华第一匾廊”。这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一个匾额展览。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专程来铜主持开馆及剪彩揭牌,他观展后称:“中华第一匾廊,名副其实。”
“在展出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展出了几块残匾,其目的是展现文物在流传过程中的多舛命运,昭示着文物保护永远在路上。”张泽春说。
2010年10月,经重庆市文物局批准成立铜梁木匾博物馆,铜梁古匾移居新址,全新展出精品匾额112块,匾额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根据匾额内容的不同,划分为祝寿匾、功德匾、教泽匾、政事匾、庙宇匾。1400平方米的木匾展厅,气势宏大,古朴典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参观者、旅游者和研究者,对提升铜梁文化品位和拓展匾额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