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6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集名家之力 呼时代之声

□ 作者 王小梅

1929年9月,《新民报》在南京诞生,陈铭德任社长,吴竹似任总编辑。之所以定名《新民报》,意在继承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民报》精神“作育新民”。初创的《新民报》日出四开一张,发行仅2000多份,其中相当部分是赠阅的,每月广告收入不足200元,日子十分艰难。偏偏吴竹似又患了肺病,由邓季惺陪送去北平治病,报纸就靠陈铭德在南京苦苦支撑。后来他还请张友鸾担任总编辑。1931年,吴竹似在北平病逝,邓季惺在北平朝阳大学攻读法律。陈铭德赶去北平,帮同料理后事。陈邓两人接触日多,萌生感情,于1933年在北平结婚,以后携手共同经营《新民报》。
《新民报》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团结了一批进步作家如田汉、阳翰笙等为基本撰稿队伍,有的直接参加编务,报社业务蒸蒸日上。到1936年,《新民报》发行量增至1.6万份,成为南京报业中的佼佼者。
抗日战争爆发,《新民报》内迁重庆,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陈铭德抓住文化界人士汇集重庆的有利时机,广交朋友,网罗人才,著名的“三张一赵”均为《新民报》所用。“三张”者,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一赵”为赵超构。他们均是办报能手,或写评论、或写杂文、或写小说连载,都拥有大量读者。陈铭德、邓季惺还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加强了联系,不时邀请周恩来到家作客,请周恩来分析当前形势。这一时期,《新民报》迅速发展,在重庆出版了日刊和晚刊以后,1943年在成都出版晚刊,1945年又出版日刊。
抗战胜利后,陈铭德、邓季惺迅速在南京复刊《新民报》日、晚刊,并在北平创办《新民报》日刊,在上海创办《新民报》晚刊。到1946年5月,《新民报》拥有5社8版,报纸覆盖面几乎达半个中国,在中国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陈铭德以他全部心血浇灌《新民报》。他深知报纸要办好,关键在于人,他求贤若渴招揽人才。除了“三张一赵”之外,还请到一批优秀作家如谢冰莹、陈白尘、吴祖光、袁水拍、马彦祥、柯灵、郁风……为各版主编,他又汇集了许多名作家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夏衍、田汉、洪深、阳翰笙、聂绀弩、孟超、黄苗子、丁聪、冯亦代、凤子等为长期撰稿人。报纸经常刊载他们的作品,加上独有的版面和标题,形成了《新民报》的独特风格,受到读者喜爱。郭沫若在1947年陈铭德50岁生日之际,特赠诗祝贺:
昨夜三斤酒,今朝醉未休。
高歌怀远志,屹立挽狂流。
知命须澄澈,新民贵自由。
魔高庸一丈,更上一层楼。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济上的困难,成都、重庆、南京三地的《新民报》相继停刊。北京《新民报》并入《北京日报》,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为《新民晚报》。政府对陈铭德、邓季惺都作了安排:邓季惺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铭德担任过上海《新民报晚刊》副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常委。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