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7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方寸之间戏人生

—— 开州皮影戏

□ 作者 曾信祥

走进开州博物馆“皮影神韵”展厅,宛如来到一个别致的空间,灯光辉映下的各种皮影,色泽明亮鲜艳,人物形象逼真,极富动感,颇具味道。


两江总督带回皮影戏

我国皮影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兴于唐朝,在北宋已有演出,而盛行于清代,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明末清初由川、湘等地的流浪艺人传入开州。
开州籍清两江总督李宗羲告老还乡时,慈禧太后赠送给他一套皮影戏,其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时,李宗羲集众亲友以演唱之,据此将开州的皮影表演带入鼎盛时期。
开州皮影戏较之其它地方的皮影戏,影型更加细腻、逼真,更多地融入本土的民俗风情,配乐唱腔多融合许多本地的民歌、小调。题材从流传全国的历史故事到开州传说、民间传奇、政策法规等,从开州最早建制到国土管理、计划生育等一应俱全。


浓烈的乡土气息

开州皮影戏造型以平整、匀薄、光滑的牛皮、羊皮和驴皮为材料,一般都取材于著名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大多以封神、三国、西游、水浒、西厢等为主要内容,所表现出的人物鬼怪、飞禽走兽、山水云石、车马道具等形象,体态清爽,姿式优美,端庄婉约的风格,明快舒畅的情致,展示出开州工匠艺人蕴藏丰厚、意韵含蓄的造型艺术,着重表现了事物的内在精神、性格的灵活与深度。
在精美雅致的造型特色中,追求线的贯通、顺达、承接,以增强画面的整体美;借用线的曲直、粗细、疏密等表现物象的动势、空间、凸凹、性格、情感;以线型的灵巧人物,寻求物象的空间变化、体积表现,使皮影戏形态具有平稳而张扬、婉丽而劲道的风格。对戏中人物、场景、动植物等采用夸张、变形、简约的图案化处理,对物象的线条、形体进行全面探究、归纳、编排组合,使图面意蕴丰富优美,具有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
开州皮影戏台词精炼、形象,地方文学性强,极富民俗性,语言腔调多用川东地方话、口语等,并随着剧情变换腔调,有时还插入高腔、京腔、梆子腔等,使道白十分生动真切。音乐采用川剧曲调和地方歌谣曲调,用地方器乐伴奏,把人物身份、气质、性格特征和环境氛围等惟妙惟肖地烘托出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烈的乡土气息。如皮影戏《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与及时雨宋江重阳赏菊”一折,当听出宋江吐露渴望朝廷招安的想法时,李逵圆睁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他妈个鸟安!”此话加上其他民俗乐器的伴奏,把人物的性格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获得生动形象的艺术感受。


开州皮影的前世今生

民国时期,开州各乡镇皆有皮影戏活动。开州皮影戏组于1950年12月正式成立,有民间皮影木偶和川剧玩友10余人。该组活动在农村,白天唱木偶,晚上演皮影。此后,改皮影组为“开州文化馆皮影组”。在舞台灯光上,用煤汽灯代替油灯,用灯箱控制三方,让光线从一方照射在白布幕上,在拿门上改“拖尾巴为倒牵牛”,唱腔仍以川剧演唱。后来皮影组并入曲艺队。开州皮影戏的来源说明其形成的多样性,反映出开州工匠艺人根植于本地沃土之中,满足开州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形态和娱乐形式的建构。据统计,现开州博物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戏1000余件(套)。
皮影戏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在开州农村乡镇时有展现。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皮影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部分上了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儿时看皮影的记忆。那时既没电影又无电视,能看上皮影戏就像“过年”了。全区曾分布有皮影戏班子15支,目前东里片区仍有艺人存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