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7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柔软的心 最美的歌

□ 作者 何仙草

人生最好的课堂,是祖国广阔的天地。扶贫第一书记冉钰的青春之歌,正在奉节县这片美丽神奇的天地间唱响。

地处渝东的奉节,属三峡库区腹心,这里有诗有橙有远方,也有贫困。全县二十九个乡镇,三百多个村子,县内海拔差异近两千米,贫困覆盖很宽。

2015年11月,刚大学毕业的冉钰过五关斩六将,从外县考到奉节县审计局工作。2016年3月,才工作几个月的冉钰被派去太和乡高桥村扶贫。

海拔近1500米的高桥村成带状分布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两边是高陡的山坡,全村三百六十户人家分散在谷中。3月,高寒的气候,枯黄的山坡,没有一丝绿意,连房前屋后一小块绿色的菜畦都没有。村民的住房,不少是C级危房,还有几户是D级。村里年轻力壮的人都外出务工,连过春节都不愿回来,因为村里至今都没有班车抵达。

冉钰在高桥村的第一晚,是在村办公室冰冷的木椅上度过的。一大早,冉钰站在工作组头儿刘廷权局长的面前,很想说出“离开”两个字。可没等他开口,刘局却一声令下:走访村民。

踩着泥土路里的冰碴,吱吱一路,看着农户门前一张张黝黑又苍老的脸,冉钰忘记了干啃方便面的苦楚。高桥村的贫困,活生生地摆在他面前。

随刘局走进最近一家农户,正碰上一家三口吃早餐,显然是爷爷奶奶带着孙子。爷爷叫雷青周,六十多岁,孙子小满,十一岁了,还在村小读三年级。雷青周苦笑着说:“孙子已经念到第二个三年级了。”原来村小只有一个老师,三年一招生,到了三年级,由家长自己想办法,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小学继续就读。雷青周没有条件,只好让孙子接着从一年级读到三年级。再看一家人的早餐,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烧红薯在啃,没有豆浆,没有牛奶,连一杯水也没有。刘局问老人为什么这样吃,老人笑着说:“节约水呀。”

走出雷青周的家门,刘局对身后的冉钰说:水和教育!

第二天,刘局派冉钰想办法解决小满上学的问题。任务接在手,冉钰没来得及吃早饭,就急匆匆推开雷青周的家门,生怕小满上学迟到了。村子到镇上的小学有三十里地,步行去学校一定要迟到,得有车才行。小满说:“村里邹兴林家有一辆旧摩托,不知道能不能借。”找到了邹兴林家,事不凑巧,他一大早就出去了。冉钰本想明天再送小满上学,可一低头看到小满,睁着明亮的大眼睛,全是期待的眼神。冉钰不再犹豫,拉着小满走出了村子。

走了将近十里路后,恰巧碰上邹兴林骑着车颠颠簸簸地往回赶。冉钰迎上去叫停邹兴林,急着说明了情况。接过车,冉钰带着小满一路飞奔而去。

太阳落山的时候,冉钰才满面灰尘地回来。他没有急着回住处,而是到雷青周家,向他说明情况:小满住校,周末回家,并承诺周末接送小满。雷青周眨着昏花的双眼,老泪纵横。

村里的小学就在村委办公室隔壁,崭新的一排平房,刚建不久。窄窄的操场还是泥地,雨雪后印满孩子们大小的脚印。几间空空的教室,集满灰尘,只有一间教室里传来稀稀落落的读书声。一个中年女老师正在给十几个三年级学生讲课,另一边是背着手不吭声的十来个学龄前儿童。站在窗外的冉钰,轻轻叹息着。

水,高桥村的水在哪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高桥人,还端着一碗浑黄的水。

坐落在山谷里的高桥村,却不见一条小溪,连一条小水沟都没有。地上没有水,就向地下要,向天上要。不解决村民吃水的困难,高桥村永远脱不了贫。原来靠闹铃叫醒的他,心里有了记挂和忧思,自然早醒早起。胡乱吃了几块饼干,就急匆匆出门去。今天是他第一次上山。一大早,山里雾气浓重,几乎看不到村东村西,只听见自己匆匆的脚步和耳边呼呼的冷风。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他来到万正国的家门口时,万正国才刚刚起床。瘦矮的万正国,一人居住,四十多岁,一脸污垢,头发脏乱,厚厚的头皮,全是黑乎乎的尘垢。冉钰直接问他:“为什么不洗头?”早已习惯贫困的万正国笑着说:“哪有水哟。”

见到万正国,冉钰找水的心情更急切。不能坐下歇息,找水去。由万正国带路,穿林子,上高山,忍饥耐渴。荆棘刮破了他的棉衣,划破了他的脸。冉钰连续三次上山,从一个旧窑洞里找到了清凉的水。他手掬一捧清水,如同捧着一个新生命。清凉的水里,映出他甜甜的微笑。

同样的清晨出发,同样的攀爬,同样的穿行,冉钰踏破了三双旅游鞋,用了一整盒创可贴,早中晚三顿饭一起吃的日子,真的记不清了。这样苦拼,到2016年底,村里的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兴修了滕家坡、林家槽、公山上三处集中供水池,还建了十九处分散供水池。村民有了清水喝,心里格外亮堂,脱贫的信心更足了。万正国的头发也不再脏乱,雷青周的早餐也得到改善,可以烧一大锅清水,煮香喷喷的面条了。

2016年11月,冉钰因工作踏实出色,局里正式任命他为高桥村扶贫第一书记和队长,也是全县扶贫工作中最为年轻的第一书记。这一年,冉钰才25岁。

用一颗柔软的心,温暖那些需要关怀的普通生命,是冉钰对扶贫的真正理解。乔安国是村里的低保户,更是“调远户”,八十六岁的老太婆了,身边无儿无女,仅有一个不大往来的外孙。七月暑热正浓,婆婆贪凉感冒了,是冉钰每日走访才发现,于是赶紧把她送进村卫生室打针输液。治疗完了已是深夜,冉钰又扶着乔婆婆回家。那夜星光满天,凉风习习,穿越一片片玉米地,冉钰觉得今夜很美。

2019年高桥村的夏天更美。碧蓝的天幕,几片洁白的云朵缭绕着远山,与山坡上成群的牛羊相映成趣,组成一幅绝好的高山夏日剪影。一条悠长的水泥硬化路贯通村子的东西,两三辆小轿车穿行其间,还有熟练驾驶的女司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这正是栽种烟叶和药材的当季。双老户谢运康七十多岁了,因为身体一点小毛病,不能下地干活,正请了好几个帮工在地头栽种烟叶。自己手里却捧着一本《习近平治国理政三十讲》,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专注地阅读,不时嘴边还露出一抹微笑,这本书还是去年他特别请冉钰从县城买来的。靠近村委会刚建好的一排平房,是村里的最新安置点,刚好住下十户调远户,先前生病的乔安国老人也搬了进来。走近乔婆婆的房间,沙发家什一件不少。房屋的正中,张贴着偌大一幅习主席相。随意揭开厨房的锅盖,正炖着一锅香喷喷的腊肉。她笑着说道:“感谢党的关怀,感谢冉书记,我现在每顿饭都要添饭呢。”

高桥村小也格外引入注目。新修的绿色塑胶操场,宽敞平坦,孩子们正在欢快地上体育课,红扑扑的脸蛋,像秋天熟透的苹果。

火红的五月,冉钰的青春之歌,正奏出热情奔放的旋律。正是这缤纷的五月,他收获了一枚荣誉奖章:2019年重庆青年五四奖章。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