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7月3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花椒村”来了政协人

□ 作者 陈世会

立夏刚过,天空飘着绵绵细雨,空气里弥漫着阵阵花椒的清香。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枝头挂满了颗粒饱满的花椒,清新雀跃。

眼下,正值收获前的关键时期,大足区季家镇新水村的村民们期待又忐忑,“以前穷怕了,总担心出岔子,空欢喜一场”,村民们说。

与村民们同样挂念这片花椒园的,还有大足区政协人。

“及时雨”滋润花椒园

“老陈,你快过来看啊,这棵树有问题。”

“不会吧,我昨天才检查的。”

5月13日,大足区政协副主席陈仲伦带队调研新水村,随行的农业界别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王仕端一眼就发现了问题。

老陈名叫陈德彬,他是把花椒种植引入季家镇的第一人,并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及邻村许多困难村民种花椒树。

“夏天来了,气温逐渐升高,要注意防治花椒病虫害。”王仕端耐心地向陈德彬讲解道,“如果花椒树有潜在的病虫害,而没有及时发现、干预,那么挂在枝头的花椒会慢慢掉落。”

陈德彬心里一惊,眼见丰收在即,可不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啊!“怎么诊断病虫害?”他赶紧向王仕端追问。王仕端深入浅出地向他一一传授了花椒生长的基本原理、花椒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听完后,陈德彬激动不已地说:“您真是及时雨,花椒掉落了就糟了,我一定好好把园子再检查一遍。”

这次的指导也让陈德彬想起了自己种花椒树的草创时期。

“当时,有种花椒树的想法,可是一没资金,二不懂技术。”陈德彬回忆道,“眼见种花椒树的时节快过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他一筹莫展时,大足区的政协委员们来到他家里。得知他的困难后,委员们帮他争取了相关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并传授花椒种植的知识。

“如何让困难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变‘输血’为‘造血’?大足区政协一直在关注。”陈仲伦说,“产业扶贫是一条长久之路,让困难群众在家就能挣钱,既富了群众又美了乡村。”

2017年,陈仲伦牵头带领农技专业团队深入新水村,积极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谋划、技术知识传授、树木埋管灌溉、道路修建、市场销路开辟、劳动力供给……大足区政协忙得不亦乐乎。

“花椒树种下去后,他们还经常到园里来,当面指导、解难答疑。”陈德彬感激地说,“没有区政协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这片花椒园。”

当年,陈德彬的花椒园就获得了丰收。“去年花椒产值达90多万斤,今年有望突破100万斤。”他信心满满地说。

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陈德彬的致富,也给村里的贫困村民带来了福音。63岁的陈启树,身体不好、家庭贫困,看管花椒园后,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村民陈圣淑,因在家照顾生病的老公,没了经济来源,在花椒园打工后,每月收入近2000元……

同时,陈德彬也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花椒种植的致富路。在他的建议下,当地政府组织村社群众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并和农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比较,选择了质量好、周期短、采摘期可以长达30年的新型花椒品种。花椒种植让这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成功摘帽、致富。

花椒产业做大,产量增加后,如何实现与食品企业对接,保证销售渠道畅通?该区政协继续发力:花椒种植要紧紧抓住大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契机,与农业观光产业布局有机融合,突出产业带动,并且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 +农户+市场”的营运模式,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农户稳定增收的目标。

如今,新水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起了花椒、核桃、中药材种植,再加上传统的黑山羊、土猪、土鸡、土鸭养殖,昔日荒山变成了青山。“这条富民新路,不仅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新发展,真正实现富了群众、美了乡村!”村支部书记王恒刚说。

“为老百姓做实事儿,乐在其中。”陈仲伦乐呵呵地说,“将继续带领这支团队,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