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牌”打好
——巫山县政协常委会议协商旅游营销
通讯员 向 波
巫山旅游有一手好牌:小三峡、巫山神女、满山红叶……随便打一张出去,都是“王牌”。但尴尬的是,饶是巫山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2019年目前为止旅游收入却不过区区30亿元。曾经“一铺难求”的巫山旅游在发展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7月25日,巫山县政协召开常委会议,邀请分管副县长、涉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旅游企业代表,就进一步加强旅游营销工作展开专题协商,为突破巫山旅游发展的瓶颈,共谋破解良方。
靶向调研,找准痛点
巫山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旅游营销作为重要突破口,并将2019年作为“旅游营销年”,举全县之力誓在旅游产业上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根据这一安排,2019年初,县政协把旅游营销列为今年重点协商课题,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副主席牵头的两个调研组。从2月开始,一组上云阳,下巴东,走武隆,到巫溪,进城口,去恩施,赴贵州,以期他山之石可攻玉。另一组先后深入县文旅委、县旅发集团、扬子江国际旅行社、神女文旅公司、天途旅游公司等旅游业相关单位,对旅游营销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找准制约巫山旅游营销的痛点。
经过5个多月的密集调研,品牌特色不突出、营销策划不系统、旅游要素不配套、保障措施不完善、营销方式不创新等问题“现了原形”。为确保调研结论和建议的精准,县政协又召开主席会议专题审议调研报告,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营销、高品质打造、高质量服务、高规格保障”等建议,并邀请相关单位参加本次常委会议共同协商,以期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坦诚协商,抛出处方
“巫山的旅游营销,就两个字‘尴尬’!”常委会议上,县政协副主席李振国语惊四座。他认为,巫山旅游缺乏一个足以支撑本地特色的主打口号,以及一个有优势的、压倒一切的宣传品牌。他建议调整营销方式、重构营销内容,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是当务之急。
说到特色,县政协副主席聂必红也认为,在全域旅游大格局下,若不及时推陈出新,巫山景区会越来越平庸,峡谷风貌的比较优势会越来越弱。“一定要在特色上做文章,无论是饮食、住宿、旅游产品还是其他服务都要作深层次思考,做就要做到极致。”他顿了顿,“比如,名满天下的‘巫山脆李’和‘巫山纽荷尔’,林业局和农委就可以把它们做成极致的产业示范点,变产业园为风景点。”
摄影经验丰富的谭少华委员是个急性子,上一个发言的委员话音刚落,他就抢着说:“游客根本就没有看到巫山真正的美景!”他说,巫山最好的游览时段是凌晨四五点到日出之前的南环线和北环线,而看云海和夕阳的绝佳地点是南陵观。“很遗憾,各旅行社从未营销过这两条线路,游客千万里奔着巫山云雨来,却不能一睹最具盛名的巫山云雨真容,真是件很扫兴的事。”他无奈地摊开了双手。
这时,一直在聆听的副县长黄勇插话道:“请旅发集团加快推出这两条线路。”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媒体去干。”李能敦委员建议,一定要高度重视媒体在旅游营销中的巨大作用,用好新媒体和自媒体,扩大巫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要抓住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个市场。”县政协副主席曹诚仲的分析让人振奋:“一个小区县中小学生人数就在1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又大又稳定的客源市场。”他建议,由文旅委牵头,建设和营销同步发力,争取最短的时间把研学基地的牌子拿到手。
打造一批适合10-30人左右的旅游团乘坐的小游船,提高通勤效率,减少游客在码头的候船时间;设计开发一批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生动故事的工艺品;营销要有实实在在的优惠;要走全民营销的路子,制定营销奖励政策,各行各业各领域全民参与营销……
爱之深,责之切。一条条意见建议,对症下药,一扫巫山旅游发展中的沉疴顽疾。
积极回应,未来可期
巫山旅游起步早,欠账也多。用旅游业统筹三大产业,下决心解决旅游营销问题,相关联的部门都是运动员,不是裁判员。
“我们会主动扛起旅游这面大旗。”县文旅委负责人石燕尤为重视常委们谈到的旅游规划编制和体制机制建构等问题。她表示,文旅委将协调相关部门和涉旅企业,精心编制旅游建设、营销中长期规划,补齐短板、凸显优势,打好旅游组合拳。
商务委主任吴昌金表示,商务委将在旅游配套服务上全面发力,重点打造滨江路、南三路、FM广场三个美食城,组织发动餐饮协会开发推出特色菜品,做大做亮“巫山烤鱼”品牌,联合有关单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开辟大型旅游产品专卖场。
针对常委们提出的没有主打宣传口号和对新媒体、自媒体重视不够等问题,宣传部门负责人坦承在运用新媒体上确实做得不够,争取尽快提炼出真正叫得响的主打宣传口号,向海内外推介。
“好酒也怕巷子深,旅游营销工作十分重要!”县政协主席刘大勇强调,各涉旅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精准发力、精益求精、补齐短板,在旅游营销上下功夫,在旅游产品上下功夫,打造出几个真正叫得响的景区。他表示,县政协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献言献策,持续关注巫山旅游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