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9月0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健康
版面翻页
健康
04

医疗“黑科技”,让看病不再难!

□ 本报记者 蒋露露 吴波/文 王加喜/图

“这里可以体检吗?”一位60多岁的婆婆走到展位前问。此时已是8月29日,2019年智博会最后一天。

这一幕,是智博会四天里的一个缩影,医疗展区的体验项目,时时都排着长龙,除了有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也不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医疗项目的火爆,是参展观众用脚投票诉说的一个事实:健康,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伴随信息技术变革应运而生的智慧医疗,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许多期望,也逐渐实现了一些突破。

突破一:5分钟搞定125项体检

“预防重于治疗”,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如今人们的保健意识有所增强,但仍有许多人对体检“不屑一顾”。

行为的漠视中也夹杂着些许无奈,“体检项目不同,科室不同,跑上跑下”“排队长、等候久”“收费贵”……人们在数不尽的理由中,疏忽了体检,导致在大病来临时,手足无措。

“我们的理念,就是通过高效、无创、低成本、智能化的体检服务,让人们体检常态化,实现‘未病先防’。”北京慧颐科技有限公司CEO周瑜说。

周瑜口中的体检服务,是由一款黑科技 ——无创智能健康筛查电子仪器提供。运用这款仪器体检,不需抽血,仅需几根管线连接至人体的腋下、肚脐和颈部,仪器便通过人体表面血液的流速、温度,以及气压等综合指标,结合身体内酶的生化反应综合判断身体指标的变化。

5分钟内,便能完成125项体检项目,包括血常规、心肝脾肺肾等生化系统,肺功能等物理系统,还包括多巴胺等精神系统。

相较传统体检仪器,这款仪器最智能的地方,在于自带专家评估系统,由仪器自动判断目前的身体状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健康建议,取代了过去将体检报告拿给医生分析的环节。

“在整整三年的研发过程中,专家评估系统是技术攻克的关键,需要将多位学识渊博的大内科专家对病症的诊断,一句一句地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构建起产品的技术体系。”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人体的各项指标是随时浮动的,身体的这种微妙状态,对智慧医疗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多种身体指标,建起一个规则体系,是我们的应对之策。”周瑜说,“比如,对糖尿病的判断,不仅根据血糖高低,还会参考身体其它器官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这款智能仪器不仅能检测常规疾病,也能实现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筛查,准确率达90%。“智博会期间,来检查的市民中,就发现有肝、肺上出现硬化的,存在早期癌变的风险,还有一位市民,检测显示胃部极有可能存在恶性肿瘤,这些均建议提早到医院去进一步检查。”

便捷的同时,智慧医疗让体检费也降了下来。“目前这125项体检,在重庆收费大概在3000元以上,而我们这套体检,收费在500元左右。”周瑜说,“低价化,才能真正常态化,人们愿意每季度、每半年体检一次,才能真正实现‘未病先防’。”

突破二:全市医疗“一卡通”

“花钱买罪受”,一直是人们对医院就诊的印象。

目前,人们去医院看病,第一件事就是办就诊卡,下次去另一个医院,又得重新办一张新的。如今由国家卫健委统一规划设计的“电子健康卡”,关联市民的个人信息、身份证、社保卡等信息,集各类医疗卫生卡证于一身,相当于一张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健康身份证”,将实现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卡通。

更便捷的是,电子健康卡是一个二维码。患者带着个人专属的二维码就诊,医生扫描后能看到不同医院的就诊记录,再也不用带着厚厚一摞的病历本了。

如何获得 二维码?居民可通过下载重庆市12320健康服务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正确填写相关信息即可申领,申领成功即可在手机端展示。同时,电子健康卡还可以通过APP或者公众号预约挂号、自助查询健康档案,不用大老远跑医院排队了。

“目前,已经在忠县、梁平、南岸的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等试点,已办卡1160万多张。”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突破三:专家远程诊断山区病人

“我去巫溪考察时发现,有的偏远村到县中心医院,不仅要坐几个小时的车,还要坐几个小时的船。”重庆市中迪医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陈洋感叹道。

陈洋看到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不缺设备,缺有诊断执照的医生。”陈洋说,这一问题,将因为一套“区域医疗远程影像诊断平台”而得以解决。

这个平台,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如乡卫生所、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与区、县中心医院的实时连接,进行远程诊断。偏远地区的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拍片后,30秒内所有的原始影像资料将上传到系统。区、县中心医院设置专职远程诊疗岗位,或者以值班制,由医生们轮流负责远程诊疗,从而保障基层医疗机构上传的影像资料,能第一时间找到有资质的医生进行诊断,并在半小时内将诊断结果发回基层医疗机构。

这个平台,就像网上的一条高速公路,连接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县中心医院,从而保障偏远地区的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目前,江津、荣昌、巫山、潼南、石柱等13个区县已经搭建好了这一远程诊疗平台。”陈洋说,“仅2018年,江津通过这一平台,远程诊断近8万例。”

突破四:安全输液无需专人陪伴

另一款黑科技——智能化安全输液控制系统,能让患者在输液时安心睡觉。

以往患者输液时,要么得有人专门陪护,要么自己一直盯着输液进度,不敢掉以轻心。如今,这种局面悄然改变。

这套系统从输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改善了患者体验。在输液开始,过去需要护士根据医嘱不断调试,进行设置滴速,而今只需根据医嘱按一下滴塑按钮就完成了。

输液过程中,以往滴速会变慢,而需要护士进行巡查、调整,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今若滴速变慢,系统则自动调整为最初的速度;若出现异常,则输液管路将自动锁住,同时发出警报,护士佩戴的“挂表”以及系统所在的护士站,则在第一时间收到警报,及时前往处理,不仅解放了护士,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输液结束时,输液管路也将自动锁住,并作出警报提示。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桥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重庆新安碧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胡宇说。

突破五:扎针“神器”让血管一目了然

在中科院展馆现场,西安光机所应用工程师惠芳芳正在向前来体验的市民讲解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的作用和原理,它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位置和深度,帮助护士在医疗注射中找到血管,准确扎针。

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是中国科学院2013年自主创新研发,主要适用于辅助医护人员进行扎针、输液、抽血等操作及各类病变静脉血管的观察评估。“主要利用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比其他组织强的原理,首先向皮肤表面投射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由光敏元器件采集皮肤近红外图像,在经过高性能图像处理芯片处理形成血管分布轮廓图,再由微投影技术将图像清晰地还原在皮肤表面。”

惠芳芳介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穿刺出血化验、静脉穿刺治疗,临床对血管的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静脉可视化设备为血管条件差引起穿刺失败提供了有力的图像依据,为穿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了满意度更高的解决方案。

“穿刺没能一次成功,就对医护人员拳脚相加”这样的新闻,各地时有发生。医患纠纷频繁,折射出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情绪不稳定状态,对医患双方关系的破坏作用。智慧医疗,试图改善这一状况。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