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里追梦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是那为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面貌而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夫妻社长”
在铜梁区水口镇这条长达两公里狭窄幽深的“夹皮沟”里,就有一群这样的人。
村民们散居在“夹皮沟”和毗邻的苏家大坡上,出门得爬坡下沟,基本与外界隔绝。经济之落后,生活之困苦,可谓是“三个石头垒个灶,三根树木搭个窝”“冬天寒风吹,夏天烈日照,山高沟又深,只闻老鹰叫”。
出行难,成为村民们心里的硬伤。姑娘们一听媒人介绍的对象是“夹皮沟”的人,个个直摇头。即使有不知道的,只要翻过陡峭的大山或深邃的沟壑,就再也不愿来第二次。
但是,在这里,还有一群追梦人,领头的人名叫苏培东。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唤醒沉睡的“夹皮沟”,村民们就想修通连接山外的公路。可社里青壮年劳力都因贫穷而外出挣现钱,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连找个社长都很难,用什么修路,哪个来领头?
当时年轻力壮的苏培东还在外面务工,收入比种庄稼强太多。但受尽“夹皮沟”折磨的他,不愿“夹皮沟”永远穷下去,在只有40元月薪无人出任社长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回家接过了社长担子。在当社长的第二年,他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来又成为多届人大代表。
社长这个“烫手山芋”,他一接就是23年。
为建设穷山沟的基础设施,他迎难而上,抬石头、砌堡坎、搬电杆、担沙土。腿残了,脚跛了,都没放弃过。他说,自己是个党员,是群众选出的人大代表,他不上谁上?
为改变该社落后的局面,他组织群众修堰塘,改造坡土,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修建堰塘和农网改造时,由于年轻人少,已经五十多岁的苏培东只有亲自抬石头和电杆。但毕竟年过半百,眼神不好,力气不足,有一次便闪了腰,造成腰椎骨折,腿部也被压伤,虽然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还是落下了后遗症。
妻子陈志荣在丈夫苏培东瘫痪倒下时,这个年过花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矮小农村家庭妇女,毅然接过了丈夫的担子。他们夫妻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崭新形象,成为该镇有史以来第一对也是唯一一对“夫妻社长”。
筹钱修路
“夹皮沟”虽然也有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农产品,但因为不通公路,运不出去。苏培东决定带领留守的村民修建连接镇上的公路,只有路通了,车来了,农民才有致富机会。
这是一个100袋谷子的辛酸故事。2000年12月,社员简世碧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个商家收购稻谷。她和老伴高兴地打包了100袋稻谷8000斤,兴冲冲请了几个人,以每袋5元的运费让人挑到公路边,大货车在那头等着上货。谁知道,因为下雨路太烂,行走非常困难,要大半天时间才能挑完。人家不愿等,一溜烟开车走了。看着货车越走越远,老两口的眼泪便“唰”地流下来,又流着眼泪将稻谷挑回家,不但没有卖到现钱还倒贴了力钱。
群众的眼泪刺痛了苏培东的心,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把路修好。2011年初,年过花甲的苏培东决定组织群众修公路,发誓打通该社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死角。
没有钱,他多方集资,号召群众出力。要耕地或林地修路,必须征得土地承包者的同意。村民不愿待在穷乡僻野,多数群众已举家外出打工,苏培东不得不挨个联系做土地调配工作。
有个叫曾造兰的村民,因外出较久,群众都不知道她的住址,性急的苏培东径直进城寻人。他通过反复打听,终于找到曾造兰在城里租住的小屋,但敲了半天也没人开门,扫兴而归后,他还是不死心,没隔几天又去了县城,又恰逢曾的儿媳生产不在家。倔强的他隔了半个月第三次到县城,终于找到曾说明了来意,曾造兰感动了,当即答应。
长达3公里通往白羊镇的出境公路终于动工了,修路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可天有不测风云,苏培东带领群众开山放炮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发旧伤,从此瘫痪在床。这个任社长长达23年、党龄22年的倔强壮汉再也站不起来了。
丈夫的突然倒下,仿佛晴天霹雳,妻子陈志荣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对眼看就要通公路的群众来说,也是致命打击,该社正在进行的公路建设因没有人领头而陷入绝境。
村党支部多次到该社重找社长,在家的多是老弱病残,再找不到人接任。社里不能没个领头人,陈志荣找到村党支部书记:“社长这活是我老头子的事,现在他不行了,又没人愿意接,我来帮他做吧!不然你不愿我不愿,我们这个社就只有垮了……”
这时还不到换届,陈志荣成为“代理社长”,每月领着62元的补贴。
她年老体弱多病,既要撑起家照顾丈夫,还要忙社里的事,其劳动强度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粮满果满
苏培东瘫痪后,镇村干部和本社群众都到家探望,陈志荣为此感动流泪,她把群众的祝愿记在心里,把自己的困难置之身后,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
儿女都在县城打工长年不在家,没人可以帮她,陈志荣只好每天都很早起床,打理好丈夫、做完家务后就出门。
为了完成丈夫和社员们的修路梦想,她想方设法筹集修路款,尽管家里经济不好,她带头捐了2000元钱,社员们见状,也纷纷出钱集资修路。
当时的村社工作没有通讯费和交通费的报销政策,她微薄的工资都花到了通讯费和车费上。虽然陈志荣家的条件一直不好,但从没向组织开过口,不管是丈夫抬电杆摔伤,还是为修路奔波贴钱。
她的努力工作,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在2013年换届选举时,她以高票正式当选社长。
一根长木板凳就是她的办公桌,丈夫的轮椅常常放在长凳边,一手握笔记账,一手拿毛巾给丈夫擦身抹汗,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2014年,她带领群众将连接白羊镇的3公里毛坯路修通,终于打通了“夹皮沟”通往外界的交通死角。后来修建水泥路,为了节约钱,她带领留守老人和妇女,硬是靠人力铺垫完片石和碎石。
2015年,她又组织群众修建好连接天寨村主干路的公路。道路畅通后,村民们赶集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能使用机动车而再不用肩挑背磨了。
那年七月,在铜梁区委会议中心,重庆市委宣传部因有铜梁人中榜,而在这里隆重举行“最美巴渝·感动重庆”十大月度人物表彰会。陈志荣推着躺在轮椅上的苏培东走上领奖台,并接受主持人的现场访谈,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
一条宽敞的水泥公路纵横南北,翻山越岭,直通山外。如今的“夹皮沟”,交通便捷,已是果满山,粮满坡,旧貌换新颜了。
乡亲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陈志荣笑得最开心。
修好了公路,粮食瓜果年年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她又有了新的打算。
“我们这夹皮沟虽险峻幽深,风景还是非常秀丽。现在镇里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陈志荣说,“我们也要发展乡村旅游,把夹皮沟打造成乡村旅游风景区,今后群众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