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9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月亮之上的古人遐思

□ 作者 赵柒斤

小时候的中秋夜,我也学古人一本正经地看月亮,想凭肉眼一探月亮之上的世界。后来读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及一些古籍,发现古人在中秋夜也一直在仰望,许多梦想都在“月亮之上”自由飞翔。

成书于商周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早记载了传说中的月亮初始状态:“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说,帝俊的妻子常羲(即后羿的妻子嫦娥),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而秦简《归藏》(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则最早描叙华夏第一位女航天员“嫦娥”奔月的原因及登月后的形态:“昔者桓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桓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六“览冥训”结尾继续按《归藏》的世界观构造了女航天员嫦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应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古训。即便是神仙,在危难时刻弃夫单飞,同样也会遭到谴责。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嫦娥的形象一直属于“弃夫的窃贼”,外表变成了“癞蛤蟆”。比如玄幻光辉最为闪耀的《搜神记》,该故事集卷十四“嫦娥奔月”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都把它作为儿童读物。干宝全文引用了《归藏》里的文字,也没替嫦娥“癞蛤蟆”的形象平反,但并没妨碍人们探月、奔月的热情。

到了唐朝,“月亮之上”的内容和形式随志怪小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私奔月亮之上的嫦娥引起了凡间文人骚客的广泛同情和无限想象。唐代文人纷纷给嫦娥平反:“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篇则给嫦娥安排了“邻居”:“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开元盛世的到来,唐代人再次掀起探月的新高潮,并成功将音乐家皇帝李隆基“送”上月宫。江西史上首位状元唐卢肇所著《逸史》云:“开元六年,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玩月,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李隆基的“登月工具”比嫦娥的“仙药”更现代—运载火箭,“月亮之上”的世界也比魏晋之前更人性化了。

令人意外的是,开放的唐朝,老百姓受到文学家、史学家的“科普”启发,也纷纷怀揣登月梦想,更有河南籍穷书生郑仁本表弟成功登月的故事流传。《酉阳杂俎》前集卷一说:唐文宗在位期间,河南籍穷书生郑仁本的表弟,曾与一位姓王的秀才结伴到嵩山旅游,“扪萝越涧,境极幽复,遂迷归路。”天快黑了,两人仍在山上转悠,就是找不到下山的路,“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将酣睡的白衣人唤醒,并将来此旅游,天黑迷路的事说了一遍,请他指路下山。白衣人哈哈一笑:“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并告诉他们,月亮可不像咱们看上去的样子,其实它是球形,月亮上特别亮的地方就是太阳光照到其凸起的部分发出的,月亮之上常年有八万两千户人负责修整凹凸不平的地方。而我,就是这八万两千户中的一个。白衣人打开枕下的包裹,“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他让郑表弟和王秀才吃了这“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的干粮,就指点他们返回地球。郑表弟和王秀才的登月故事虽为文人杜撰,但故事中的白衣人所说“月亮之上”的凹凸不平,是因太阳光折射发亮,这与意大利人伽利略十七世纪发明天文望远镜后观测到的现象几乎一致,可见中国人的探月梦想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

明代的神魔小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吴承恩的《西游记》揭示了月亮的主人为“太阴星君”,嫦娥还有一个小跟班“捣药的玉兔”。许仲琳的《封神榜》则安排商纣王原配姜氏为“太阴星君”。

古人描绘的月亮之上的世界,以及不断演绎出的月亮神话、励志故事和美妙场景,与“嫦娥月球车”传回的照片大相径庭,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对月亮的无尽遐思。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