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黎纯一
黎纯一,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重庆府涪州(今涪陵区)包家乡人。
1917年,黎纯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期间,黎纯一得到李大钊的赏识,并成其好友,积极协助李大钊创办进步刊物,宣传进步思想。自此,黎纯一开始接触新的思想,学到新的知识,逐渐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两年后,经考试合格,被确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首批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的学生。
1919年2月15日,黎纯一等人参加了在上海为川籍留法学生举行的欢迎会,由北京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创办人吴玉章发起。3月17日,黎纯一等人乘轮船启程赴法,于5月10日抵达法国巴黎。之后,先后有蔡和森(1919年12月)、陈毅(1919年)、赵世炎(1920年)、周恩来(1920年)等相继从国内来到法国求学。
一
在法国留学期间,黎纯一受到蔡和森、陈毅等人的影响,积极参加了赵世炎、蔡和森、周恩来等留法学生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921年9月,中法当局以学生闹事(实际上是对勤工俭学学生和在法华工成功阻止中法秘密借款合同的签订恼恨在心)为借口,拒绝留法学生和华工进入 “里大”学习,并停止给学生发放生活维持费。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政府于1921年在法国创办的唯一的一所海外大学类机构。学校的管理由中法双方共同负责,资金也由法方和中方共同筹集。
中法当局的卑劣行径,引起了留法学生的极大愤慨,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在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人的领导下,开展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通过和校方谈判、游行、占领校舍等方式奋起抗争。这一时期,黎纯一与陈毅等人并肩战斗,与进步青年共同组织了“先发队”(又称“入校先锋队”),并推选岀赵世炎、周恩来、聂荣臻等为代表,同法国政府进行谈判,争取中国留法学生在法的合法地位与权利。
在此期间,黎纯一与陈毅等留法学生亲如兄弟,经常保持信件往来。据介绍,陈毅起草几篇文章,均由黎纯一负责以法文形式译出,向法国公众批露。
二
1921年10月13日,法国当局派岀数百名军警,以“赤色分子”“过激党”等罪名,将此前抓捕关押在法军营监禁的蔡和森、黎纯一、陈毅等104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武装押解到马赛,将其遣送回国。但这一次学生运动,却使广大勤工俭学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凝聚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得一大批有思想、有组织能力的青年领袖脱颖而出。留在法国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后来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领导留法学生继续开展斗争。被迫回国的不少留法学生,则积极投身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
黎纯一和陈毅等人回国后,为表达对法国遣送时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抗议,于1922年2月3日起草近2000字的《留法勤工俭学生被迫归国后宣言书》,并附留法学生签名名单四处散发。此举,引起上海当局的重视。该《宣言书》题头署名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代表黎纯一陈毅同叩”, 在其序言的开头写道:“敬启者:同人反对中法政府奸谋,被人以武力押送归国,此中情形另详宣言,书中所有善后办法尚望各界诸公鼎力维持……”正文共分为“法人待遇之态度”“被遣送回国之原因”“被逼上船之凌辱”“途中经过之困苦”以及“回国后之希望”等五部分,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黎纯一、陈毅等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被逼回国的过程。他们在宣言书的末尾说:“同人既横遭武力,逼迫归来,以无限之牺牲,得伤心之结果,行李被扣,饥寒交侵,欲归无冢”, 写出了当时被遣送回国后的悲惨情形。
黎纯一、陈毅等三人,被43名川籍留法归国的同学,推选为四川留法学生联谊会的正副团长,领导开展四川留法学生活动。
黎纯一回重庆后,与陈毅驻巴蜀中学。在此,黎纯一等先后起草发表了《赠勤工俭学同仁》《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宣言》等文章,揭露法国政府迫害进步学生的罪行,并与当时四川军阀刘湘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归国后近一年的时间里,黎纯一与陈毅、喻正衡等人,在自己工作还未稳定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为留学学生在本县妥筹落实了每年每人伍佰元的补贴。1923年,黎纯一任《新蜀报》编辑,与在《新蜀报》任主笔的陈毅一起,撰写了许多支持革命运动、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文章,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
北伐胜利后,黎纯一利用在西南川渝及贵州等地谋职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支持当地的工农革命运动,为红军长征顺利通过修文县辖区提供了方便。
特别是“卢沟桥事变”后,黎纯一只身奔赴华东皖东北敌占区的泗县,领导当地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夏,黎纯一在一次对日作战中身负重伤,由部队派出两名战士,经两个月的辗转,绕经西安到达成都治疗。由于伤势过重,加之耽误太久,在成都万国医院逝世,年仅46岁。
黎纯一多年在皖东北和苏北的抗日行动,为陈毅等部在苏北打开抗日局面建立苏北根据地,以及为后来新四军在苏北重建军部并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最终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抗日的英雄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5月,涪陵区将黎纯一墓迁到了涪陵青龙山陵园,并为黎纯一塑了铜像,以缅怀这位从涪陵走出的抗日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