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0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古道“羊马人”

□ 作者 陈鱼乐 陈益祥

“羊马”非羊非马,它是一种古老的运载工具,也叫“羊马叉”,而“羊马人”就是使用“羊马”作运载工具的人。

早年,生活在石柱县三河镇、石家乡等地的土家村民,为生计以自制的“羊马”作运载工具也参与了“巴盐”的运送。“羊马”是土语,汉语叫“尖头担”,用一个汉字表示即“楤”。勤劳、善良、朴实的村民尤其喜欢这种工具,因简便轻巧耐用,他们扛着“羊马”走出大山,参与巴盐以及皇粮的运送。所称“出河”就是将皇粮送出丰都高家镇、石柱西沱镇,装船进入长江水道。“进山”就是用“羊马”扛着一袋袋盐巴由忠县东溪乡神溪口码头出发,翻越方斗山,经大歇镇茶店、大歇场、三河镇四方石、翻梅子山,下老君岩,由沙子镇卷店上栗新七曜山,沿冷水太平槽进入湖北利川白洋塘、小河一带,他们成为远近闻名的“羊马人”。但石家乡的“羊马人”,一般用它运送柴禾粮草,运盐的相对少些。

羊马的制作很简单,土家人利用随处可取的两根小树叉,约酒杯粗的坚硬杂木,用火烧软后,抈成相对固定形状,将两叉之间用一杂木条做板肩——横担,再将顶端树叉分别留足约60公分长,交叉用铁丝捆紧而成。简言之,就像两“丫”字连接一起,丫梢固定,丫叉处连接一牢固横担而成。主要用于扛柴草和生活用品等,它给山区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特别是在林间山路行走,通过左右换肩与之调节,近百公斤的柴禾和物品压在肩上,也很轻松自如,累了歇息也便利。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现在县城柴市的“羊马人”尤其较多。现今交通发达,公路通村到户,但有不少老农仍用自己心爱一辈子的羊马。

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一群群土家羊马人,遵守法纪,不仅创立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更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闲暇之时,土家先民们也留下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打油诗,如:

羊马无鞍骑肩头,古来遗下几千秋。

大风忽忽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

不吃嫩草不开口,长鞭夜打不回头。

强人力大扛着走,天地为栏夜不收。

这副羊马生得好,悬崖陡坎都能跑。

肩扛皇粮出高镇,巧运巴盐走山道。

羊马羊马两头尖,已经留下数百年。

任凭时代多变动,练就二哥一铁肩。

在生活中,因马长期与人为伴,先民们便将“羊马”比喻为快马,因而具有一种比较固定的象征意义。从以上几首诗可以看出,土家人的精神符号和力量标志,就是典型的羊马精神。

民间传说“羊马”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显得伟岸高大,骨骼生有翅翼,翼边缘有一圈彩色鬓毛,它一旦引颈长啸,就会发出动听美妙的声音。祖先把“羊马”象征马的灵魂,代表着土家民族的一种精神,不仅说明羊马从农耕时代的田野走来,从大山里走来,也从神话传说的故事里走来。

在物质富裕的时代,土家“羊马”以活马精神承载着土家人民特别的情感,和变成非凡之马的愿望。土家人把马当作家庭劳力的一分子,将“羊马”比作“马”,伴随着一起生存,历来受到尊重和敬祀,每年正月初五就是马过年,享受与人一样的礼遇。

神话来源于现实,历史升华为神话。土家族“羊马”是人民精神的化身,延续的是一种民族文化。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