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与石柱红军井
走出石柱县城,沿城北龙井路蜿蜒曲折的青石板山径登山。问明去红军坡的捷径,沿野花飘香的田野走去。帽顶山,其名缘于山形如一顶巨大的帽子,它横亘在县城北部,扼守着北大门,与凤凰山、旗山、回龙山、万安山、华头寨,构成县城四周的天然屏障。因贺龙率红军曾在此山驻扎部队,又存“红军井”文物,而成为一方人文景观。
行军向石柱
1932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未能战胜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被迫退出湖北洪湖苏区,面临险恶处境。
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县大村召开会议,贺龙提出了向川东南发展、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停止错误的党内“肃反”、恢复党团组织、恢复政治工作机构和振兴红军的建议,得到会议的支持。此后,红三军占领黔江、迂回石柱、攻占彭水、进驻酉阳、击溃秀山守敌,纵横于川东南大地,再次激发广大人民的革命热情。
1934年1月3日,为摆脱敌军的围剿,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攻下利川县城,在敌人疲于奔命之际,迅速将红三军兵分两路进入四川。一路到万县(今重庆万州)柏杨坝一带游击,牵制住拟调防石柱的李宗煌团(时驻防石柱的何甫之团已调往黔江)。贺龙率领红三军主力,经南坪到汪家营休整两天,到鱼泉口会合,由利川小贩郎德清带路,向石柱县进发。
1月8日,红三军在贺龙的率领下,从利川县鱼龙乡鱼泉口进入石柱县境,途经双河乡(今属枫木镇)、老土地、黄水镇川主堂、石家乡黄连沟等地,后向悦来场继续前进。9日晚,在距悦来场4公里远的古城坝(今属新城村)露宿。为使群众了解红军,还在马家院子祠堂召开群众大会,贺军长上台演讲,宣传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军队,“我贺龙是百家姓里祝贺的‘贺’,而不是国民党政府宣传的祸水的‘祸’”,并在外墙上用石灰浆刷了一幅“穷人要翻身,拿起刀枪杀劣绅!”的标语。
当晚子夜,红军部队先后攻下了悦来场团总马俊成在庙包、白岩垭口和石寨坪设下的3道防线。
次日拂晓,贺龙率红军大部队进入悦来场后,一面派战士在关庙外墙用石灰浆刷上“红军和天下穷人是一家”的横幅标语。一面派人寻找知名老中医杨友山,为在攻打白岩垭口负伤的几名红军战士治伤,并用20块大洋向杨友山买了不少中草药。贺龙还用1块大洋,请石板箐院子农民袁大顺、袁大善兄弟,将在战斗中牺牲的一名战士拾去学堂院子大路外的大柏树下安葬。红军举行了简单哀悼,安埋了牺牲的战友,便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马不停蹄地向石柱县城方向前进。
军民一家亲
1934年1月10日傍晚,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抵达石柱县城附近的沙谷乡(今属南宾街道红井村)猫圈坡,这里离县城仅2公里之遥,近在咫尺,地势高险,可俯瞰县城,便于观察敌情。猫圈坡山清水秀,梯田层层,农舍参差,民风古朴,在此休整便于隐蔽。有的队员住宿在营庙岭、帽儿顶等地。部署好警戒、侦察工作后,政治部组织宣传队,深入到各个村落,向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任务和纪律,宣讲土地革命政策,在各村庄房屋墙壁上书写了“穷人不还富人债,佃户不交地课(租)”“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官僚地主阶级”等标语,深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部队组织红军一边学习政治、练习射击等军事技能,一边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帮助老百姓挑水、打柴、扫院坝。有位年逾花甲的马姓老人,患严重支气管炎,打柴、煮饭都成问题,红军战士们给他送去柴禾,每天从较远的地方给他挑水、烧饭。贺龙还派卫生员为他看病,上山采药给他精心治疗,使他的病康复得很快。有天深夜,马大爷3岁的孙子马旬兹患急病,贺龙亲自带着卫生员和一位姓冯的排长冒雪上山采来草药,救了马旬兹的命。马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决意要马旬兹认冯排长为义父。经贺龙同意后,冯排长给马旬兹取名冯长春,赠送了一个铜碗作纪念。老人逢人便说:“红军是好人,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由此,红军更加受到当地土家农民的热烈欢迎。
挖井济群众
当年,部队在此休整时,正值冬季干旱,寒风呼啸,接连40多天未下雨,饮水奇缺,猫圈坡一带井水干涸,群众的饮水都成问题。贺龙看到这一情况后,亲自带人寻找水源。不久,红军在清理原村民水井淤泥时,发现离此井数步,有浸水洼地,于是带领战士在下院子连夜挖出了一股泉水,并用石头砌成一口水井,解决了当地的饮水困难。据介绍,红军离开猫圈坡后,这口井长年不干,取之不尽,群众称为“仙井”“龙井”。群众为表达对红军的深情,编了一首山歌,至今流传:
昔日喝水贵如油,下山挑水就发愁。
自从贺龙挖了井,龙水流进锅里头。
红三军在猫圈坡修整七天后,于1934年1月18日离开,由石柱经蚕溪场(今属三河镇)向川鄂边区进发,有《贺龙夜宿蚕溪场》《冉崇湘找贺龙》等故事至今流传。
1982年12月,石柱县人民政府将此井命名为“红军井”,并竖碑刻文,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当地村民自发投资修缮了“红军井”,占地45平方米,由井眼、内井台、石碑、外井台和屏风照壁组成,古井又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80多年来,井水如甘露,终年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