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与南郭
中国文化里,有两个被揶揄得灰头土脸的人物,这就是龙粉叶公与吹竽南郭。
叶公史有其人。楚惠王十年,白公胜发动政变,叶公平叛立大功,封为楚令尹兼司马。叶公还为多洪涝的楚国贡献了治水方略,他设计的水利图如龙盘虎踞。爱挑毛病的人说:“云从龙,叶公治水龙图不见云彩,搞错了啊!”嫉妒叶公的申不害以此为由头,嘲讽叶公无知,写进《申子》书中。
刘向《新序》之“杂事”篇中,“叶公好龙”有了完整版本:“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申不害嫉妒讽刺于前,刘向添汤加料于后,叶公假好龙遂成公论。姑且不论叶公真实行状,就“叶公好龙”故事本身来说 ,其实也没有理由瞧不起叶公。龙是中国文化明星,叶公收藏龙画像,日用起居方面也刻勒龙图案。种种表现,龙粉一枚而已,局限在私人范畴内,谈不上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天龙闻知凡间有叶公这般粉丝,于是想跟他聊聊天。天龙一探头,毫无准备的叶公撒丫子就跑。当此时也,叶公魂不附体,五色无主,应该是实况。由此可见,叶公乃老实人,绝没有想到要借天龙炒作。亲历者无话可说,算是奇遇;风闻者偏来搬弄是非,实在可恶。
倒是“叶公好龙”有升级版,古往今来都存在。本是门外汉,却权力在握,把权力变成资本,将自家捧成“伪大师”。老实人真叶公遭遇诟病,伪大师假叶公受到追捧。中国文化里如此这般“病灶”,无不令人喟然长叹!
由龙粉叶公,联想到吹竽南郭。《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简而言之,南郭先是“混在乐队吹竽”,后是“混不下去走人”。倘若坚持传统“两分法”,是难以读懂南郭先生的。
史载齐宣王在位十八年,嗜好竽乐,日行朝拜仪式,吹竽伴舞乐队“必三百人”,缺一不可。吹竽对于南郭先生,是谋生手段。为了生计而混迹乐队,其情可怜,其行不值得讨伐。吃柿子捏软的,可鄙勾当像老实人叶公一样,国人跟着起哄了多少年,养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定势。
齐宣王崩,新王好独奏,乐手们屁颠屁颠吹竽于新王前。享了十八年王室俸禄的南郭先生不去献丑了,一走了之。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南郭先生服吗?不服吗?他敢于从王室乐队出走,两种答案全在其中了。对于他的充数,成为讥嘲由头,口诛笔伐。而对于他的走人,总被说成技艺不精,逃之夭夭。其实,南郭先生凭借漫长从业经历,随便找个理由,弄点花样继续充数下去,是极有可能的。但是他没有,或者是不屑,视十八年吹竽经历如鸿毛,无牢骚,不上访,决然走人乃风采。
打望现实,浑然充数的“南郭”多,毅然走人的“南郭”少。政策归政策,“混官”有对策,“关系学”中的“上层路线”是继续“混”的重量级策略。更有“调研员”“巡视员”规定,堂而皇之让某些官员继续坐在“铁交椅”上,享受着领导待遇,却不尽领导之责,直“混”到退休。荀子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对于有德有才之人,应当立即提拔;对于无德无才的人,则应当立即罢免,这是古今用人的一贯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