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木匠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杨木匠一把开山斧,“砍”出了三个大学生,当地人对他是非常佩服的。
杨木匠有许多工具,墨斗、角尺、刨子、斧子、凿子、锯子、钉锤……木料交到他手里,无论什么材质,也不管它粗细长短,你只管告诉他需要做什么器物,他都能给你设计打造出来。一根原木,他用墨斗和角尺三五几下就把下料的墨线弹好,无论是要方料还是要木板,主人家再请改匠按照他的墨线把木料用专用的改锯改好,剩下的事就交给他来完成了。有时候,主人家给他备下的木料并不需要改匠大费周章,他手起斧落,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只听得一阵“哗、哗”的斧头砍木头的声音,他手里的木头就能呈现出方圆规矩的材料了,这样的方料可能是桌子脚,或者柜子脚,都是比较粗实的木料,以至于一只手还握不住。
那时,木匠不大用钉子,甚至还有些鄙夷。我们喜欢把那些做家具钉子用得多的,称之为钉子木匠。而木匠手艺是否高超主要就体现在这里。木匠的祖师爷鲁班,肯定是不用钉子的。遇到要用钉子的地方,他们设计榫卯来解决。榫卯结构有许多种,基本都是用一根木料和另外一根木料,按照木匠事先设计好的角度,用凿子在一根木料的一头打好或圆或方的孔,再在另外一根木料上用锯子,或者其它不知名的器具杀出预留孔需要的卯头,然后把二者直接结合在一起。手艺高的木匠能把榫卯做得严丝合缝,无论天旱还是潮湿的环境,许多年后都不会松动或变形。
那时,做家具需要比较宽的木板,而木材大多达不到宽度的需求。于是木匠们就把改匠改好的木板两侧用斧子砍平,再用刨子刨光,在刨光的侧面事先准备好两个削子,同时在刨光的侧面用胶水粘好,这就等于给粘合的木板上了双保险。手艺高明的木匠能把粘合的木板做出来,让你难以看出加工痕迹。如果再把木纹对好了,摸上去平滑完美如一块整板。那时木匠用的胶水不是普通粘纸的胶水,最初,是木匠自己熬制的牛皮胶。这种胶是纯天然的,完全没有一点儿甲醛。熬制牛皮胶其实也简单,找一口烂铁锅,用木屑烧一堆火,把准备好的牛皮放在烧红的锅里,加少量水,熬至牛皮完全融化为止。除了用牛皮自己熬,市面上也能买到治过的牛皮胶颗粒。买来用火烧化了直接用,不贵、好用,也环保。后来生产出了一种替代的胶水,叫白乳胶,快捷简单但闻起有异味,与牛皮胶的天然环保相比差远了。
其实,最找钱的是给有婚嫁的人家打嫁妆。一般一套嫁妆得有七八样家具,组合衣柜、几口箱子、梳妆台,还有电视柜、写字台、高低柜等。杨木匠接活儿是在农家的闲月份,主要是在夏天,或者秋收之后到第二年的春耕之前。往往这家还没有做完,那家就来催了好几次。于是他开始带徒弟,带得最多的时候,一路出门,师徒三四人,颇有点儿浩浩荡荡的感觉。这阵势无论到哪一家做木货,都得把堂屋占得满满的。天晴时,干脆在地坝里摆起架势,木屑纷飞,斧头砍伐木料的声音、锯子锯木头的声音、刨子划过木头的 “嘶嘶”声、锤子敲打在凿子上再传递给木头的声音、木头扔地上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有时候木匠们还会相互比拼,看谁手里的活儿完成得快、做得好、能得到师傅杨木匠的夸赞。杨木匠带徒弟很耐心,也很和善。弟子做错了,他也不会骂人,只要没有浪费主人家的材料,他连责怪也不会。他给人打造出来的嫁妆不单表面光滑、鲜亮照人,还结实耐用,样式也总是很新颖。请他做木货,只要描绘一下想打造的家具样子,或者说出最新的家具样式,他都能按照主人期待的样子打造出来,有时候还会加上他的创新,给你惊喜,给婚嫁的人家增添一份喜气与和睦。
杨木匠依靠做木货的收入,供养着自己的儿女读书,三个儿子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女儿也考起了中师,这是对他最大的回报。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木匠打造家居时就轻松许多,之前费劲的木板和木方,都有了成品代替。甚至有木匠只为图个简单,许多地方都用钉子解决,流传了几千年的榫卯结构,似乎要被木匠们抛弃了。而这样的变化,越来越让杨木匠这样的“守旧”师傅不能适应。以前,一套家具就算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也得差不多一个礼拜才能完成。九十年代后,一个工人几天就能照着图纸做好。人工打造家具的工钱支出是少了,家具一套一套的买,却总是没有之前的好用耐用。木匠的手艺,已逐渐从现在的生活里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