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2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望谷子

□ 作者 黄海子

“秋前十天打不得,秋后十天忙不赢。”这是我老家的一句农谚,说的是立秋前后收割稻谷的事。

立秋前,田里的稻谷还是东一块西一块地发黄,像绿地里起的疤痕。但是立秋过后不到十天,田里的稻子,就像秋风里有了黄金的粉末,风一过,水稻就金灿灿的,黄成了一片。

看着水稻成熟了,农家人心里激荡出喜悦,开始安排收割的时间和人手。

此时的我们,还未开学,也和大人一样,看着田里成熟的稻谷,莫名的兴奋,甚至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因为我们知道,白天收割的稻谷,在晚上,那是要归我们“望”的。

白天,大人们辛苦地收稻谷,到了夜晚,晒在院坝或者不远处石坝上的稻谷,需要守望。守望,并不是怕人拿了稻谷,而是因为收割稻谷的时节,晚间容易下雨。如果起雨了,需要叫醒熟睡的大人,或者我们自己起来用物件给稻谷挡雨。刚收割的稻谷,一般要晒三天太阳才能入仓,如果被雨淋透了,就要重新晒。而此时又是收割的大忙季,每家的院坝都不够用,需要邻里之间互相借调,所以,望谷子,成了每个农家的必需。

我家住在山脚,背阴,所以到了收稻谷的季节,会去不远处向阳的公用石坝上晒稻谷,而且还不止我们一家。

到了夕阳落山,吃过晚饭,我们会拿一张竹席去石坝上“望”谷子。等割了些野艾、苦蒿,再爬上树摘一些生的苦楝叶来,用干的杂草点燃,再把苦楝叶、艾蒿放在火上,看到起了浓烟,蚊子们逐渐逃离的时候,就在浓烟的下风口,拿了谷草铺好,再把竹席铺在上面。此时,大人们因为白天收割稻谷的劳累,第二天还得早起收割稻谷,早已睡去。

等估摸着大人们都睡熟了,我们的“天下”就来了。只听一声浅浅的口哨,立即就有沉不住气的伙伴发出声音:“我在这里,你们在哪里,我就要到陈小二家晒谷子的石坝边了。”接着就有伙伴应了起来。一时间,小声的应答使乡下的夜更空旷了,和着天上偶尔划过的流星、月亮的清辉,乡村的秋夜明亮起来了。

伙伴们聚齐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只觉得在这清凉的夜里,本就应该聚在一起,趁着黑夜,摆弄点什么。

大家都坐在席子上,心里躁动着,叽叽喳喳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突然,有小伙伴指着天空叫道:“那里,在那里,就在那里有颗人造卫星在飞。”没有看见的,急急地问:“哪里,哪里?”看见了的,用手指着卫星移动的方向说:“那里,在那里。”等卫星过后,一切又归于无聊。就听有耐不住寂寞的小伙伴说:“我刚出门的时候,看见隔壁家的姐姐和她定亲的男人在竹林里说悄悄话,我们去听他们说什么。”一群人响应着,蹑手蹑脚地朝着竹林方向去。我们尚未靠拢,一对恋人早有察觉,只听一声:“陈小二,你来做什么,明天我要给你爸妈告你。”知道偷听的愿望落空,一群人作鸟兽散。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某家的地瓜熟了,去地里掏几个;某家梨子能吃了,白天当着主人的面,不好硬要求,到夜里去采几个。

不过最多的,依旧是一个人躺在竹席上,听蛙声和虫鸣。晚间的凉风,拂过耳边,风和我们说一些我们才懂的故事。

再晚一点,月亮升起,稻谷在身旁,“望”谷子的伙伴在各自的谷堆旁。乡村应有的安宁,像伙伴均匀的鼾声,起伏在我们生活的地方。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