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2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血洒高台著荣光

写给重庆籍红军将领杨克明

□ 作者 王小波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矗立着一位红军高级指挥员杨克明烈士的纪念亭和汉白玉半身雕像,这位红军将领正是从重庆涪陵走出去的。


求学涪陵

杨克明,本名陶正,曾用名陶树臣、洪陶尔、洪涛等。1905年出生于原四川省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罗家庙(今属重庆市长寿区云集)一个农民家庭。从7岁开始读私塾,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中断学业数年。后在父辈的努力支持下,1921年考入涪陵城江北北岩寺四川省立第四中学校(原涪陵十三中旧址)。
1924年秋,在四中任教国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重庆地方委员会负责人童庸生,以四中为基地创办了“社会问题研究会”的活动,杨克明积极参加,并成为涪陵首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后,早期发展为数不多的团员。
经过一系列锻炼,思想上更加成熟的杨克明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方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在四中毕业返乡后不久,就化名洪涛尔到涪陵东部的丰都,在县城及下游的高镇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杨克明回到家乡,在云集、大柏树等地,组织进步青年十余人,控诉反动派当权者屠杀共产党人罪行,并逢场演戏、张贴标语宣传革命,与进步青年刘绍尼、冉云樵等筹集武器,组织三十多人的农民武装。曾受到涪陵驻军郭汝栋部的围捕,在群众的掩护下脱险后,继续在涪陵、丰都城乡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转战川东

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川东的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秘密组织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4月起,先后任在涪陵罗云成立的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宣传员、中队队长等职,与二路红军游击队员一起转战于涪陵、丰都、武隆与石柱等地的群山峻岭间,在争取神兵、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反抗军阀围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月后,二路红军游击队在石柱与数倍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随队行动的杨克明等部分游击队员,冒死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石柱和忠县邻界的蒲家场,与先期到达的其他队员会合,不久转到三路红军游击队,开始新的斗争生活。年冬,杨克明转移到川东北的营山农村,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协会、开展抗捐抗税斗争,还组织农协会骨干偷袭团防局,并抓住时机开展了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的组建等活动。
1932年夏起,杨克明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书记,负责领导川东地区的宣汉、万源、开江、梁山、达县等地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协助开展川东游击武装力量建立的前期工作,自编自刻油印秘密刊物《战鼓》,宣传指导地方革命斗争,揭露军阀豪绅罪恶,还开办补习训练班培训农村工作骨干,建立健全工会、农会组织发挥团结教育作用等。与时任中共梁达中心县委执委、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的王维舟紧密配合,发展川东游击根据地。
杨克明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工作,为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川东游击军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与王维舟一起领导川东游击军,对支持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及北上行动,以及之后解放宣汉、达县起了重要作用。


参加红军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杨克明深入到宣(汉)、达(县)交界处的10多个乡镇动员群众参军,几天内就组织了几千人参加游击队,被誉为“铁脚板书记”。在杨克明的带动下,周边群众积极响应,不到十天,武装起来的游击队就逾3万人。于是,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
1933年11月,红三十三军成立,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不久,杨克明以原梁达中心县委书记的身份,会同川陕省委派来的张琴秋等人,研究如何坚持川东游击区的革命工作,帮助建立了绥定道委,归川陕省委领导。同时,为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粉碎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围攻,杨克明做了大量的艰苦工作。这为党在领导地方革命斗争,巩固发展川陕苏区做出了贡献。
1934年4月,在反国民党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作战中,红三十三军在万源罗文坝、长坝一带担任万源方向涌泉寺的防御任务。由于张国焘不顾事实,诬说杨克明指挥作战不力,把他从火线上撤下来。杨克明含着眼泪对当时曾在一起作战的魏传统说:“尽管我此去凶多吉少,但我还是为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战斗结束后,杨克明被张国焘撤去红三十三军政委职务,调任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干事。不久,任补充师政委和独立师师长。
1935年3月,杨克明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开始长征。在经历艰苦的历程之后,于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合。7月21日,杨克明任由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合编组建的红五军军政治部主任。8月后,杨克明率部队随左路军,先后三次越过茫茫数百里的草地,行军转战于川康陕甘宁等地区,成为三过草地的红军高级指挥员之一。


血洒高台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后,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四方面军总部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2万余人,奉命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由于时局变化,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而已经渡河的部队奉命组成了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单独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负有打通经由新疆通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的任务,但终因寡不敌众等因素兵殇河西走廊。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成立后,杨克明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与第五军军长董振堂等率领已西渡黄河的所在部队,同兄弟部队一起转战河西走廊地区,与国民党西北军阀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
1937年元旦拂晓,军长董振堂与杨克明率红五军一部3000余人,一举攻占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高台县城。正当军民热烈庆祝高台解放的时候,敌军马彪、马步青、韩起禄纠集五个骑兵师、两个步兵旅以及炮兵团、民团2万余人,乘我守军力量薄弱、与主力配合困难之机,将高台县城层层包围。
1月12日,敌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高台县城发起猛烈进攻。在与西路军总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克明和董振堂等指战员临危不惧、严密组织、视死如归、顽强抵抗、坚守高台,与敌在城外激战七昼夜。由于我军人员伤亡较大,弹药消耗严重,被迫退入城内坚守。20日,在敌人炮火轰击之下,城墙坍塌。敌人冲进城内,进行巷战,血战10余小时,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杨克明、董振堂及13师师长叶崇林等参与高台保卫战的红五军将士3000余名,除少数冲出重围外,绝大部分都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惨绝人寰的敌人将杨克明和董振堂、叶崇林的头割下,悬首示众,不准收尸。
1957年当地政府建起高台烈士陵园,以纪念血战高台的死难烈士。烈士陵园里建有杨克明、董振堂的纪念亭和汉白玉半身雕像。杨克明烈士纪念亭的对联为:“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叶剑英在高台烈士陵园落成时所写的《高台》诗篇中,赞颂道:“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2009年7月,高台烈士陵园改建完毕,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成为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