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2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寻觅那一抹村香

□ 作者 李晓

春节期间,朋友老刘回老家村子里去,恰好遇到他父亲80大寿。于是,老刘和弟妹们商量后,决定就在老宅前的院坝上,为父亲摆上坝坝席,庆贺一下老父亲的生日。

生日那天,老家留守和赶回来祭奠祖先的乡人,都纷纷来到老刘家,为老父亲祝寿。一张张老桌子,把院坝都摆满了。中午时分,阳光透过婆娑枝叶,暖暖照耀吃着乡村宴席的乡人们。这是最地道的乡村宴席,食材都是山货。宴席散后,乡人们还不愿离去,亲热地聊着家常,一些人眼里还泪花浮动。

老刘对我感叹说,其实我们遥望的故乡,在岁月里不断缩小后,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栖息在心窝里,与我们不离不弃。老刘的感叹,也让我回到赶往乡村宴席的久远年代。

村子里炊烟四起,袅袅的炊烟都飘进了云端。树荫下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几个大蒸笼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鸡鸣狗吠声中,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走到大方凳前,那里设着一个人情挂礼簿,专门收取前来送礼的礼金礼品,大多是10斤玉米、5斤面条、一只老母鸡、3斤白糖之类的东西。乡村宴席开席了,一群人围上了桌,推杯换盏,相互夹菜,开始分享那乡间特有的美食。

一个乡村的少年,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对乡间宴席尤其盼望。在我小学三年级时,村里一位老人70大寿,头天晚上,我和哥哥便从学校狂奔回家,母亲已背着一个黄色的帆布书包,包里有5斤面条。母亲对我说:“今天晚上,让你哥去走人户吧。”那天晚上,我已睡得迷迷糊糊,母亲走人户回来,她唤醒我,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个纸团,旧报纸里包着一块肥肉,母亲把肉一下塞进我的嘴里。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宴席中的一道菜,烧白扣碗一共8块,席上每人一块,她用筷子夹过来悄悄包下给睡梦中还在磨牙的小儿子。

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同爷爷去村里吃了宴席,回来的路上,抬头望见深蓝天幕上那些闪烁的繁星,我一下躺在水沟边的草丛里,呆呆地望着灿烂星河,感叹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对乡村宴席的记忆和感动,来自于那纯朴热情的民风。只要一家遇到红白之事,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行动起来了。桌子板凳、碗筷瓢盆,从每家每户集中起来。那些乡间的妇女,洗碗淘菜;那些乡村的厨师,手起刀落,传统厨艺烹制的宴席令人胃口大开。红烧肘子、苕粉虾羹、藕丸子、土豆炖腊肉、南瓜蒸肉、炸春卷……酒,是红苕高粱酒。每一次饱食这些乡间宴席,让我忍不住对故土大地充满了敬意与感恩。

那些做菜的老厨子,你们是不是还在老院子里慢条斯理地生活着,或已经融入了土地,成为乡土的一部分?地里的那些瓜果蔬菜,是不是还在风霜雨露中摇曳?我常常把它们想成乡民的模样,比如一颗藤蔓上的老南瓜,它多像我那木讷的幺叔;那些憨憨的土豆,似乎在朝我裂嘴慈祥微笑着,饱含着我对一辈子匍匐于土地上的祖辈先人艰辛劳动岁月的深切想念。

我记忆中的那些乡村宴席,它常常闯进我的梦里,让我忍不住涌起从城市的床塌上披衣而起返回乡间赶赴一场宴席的冲动。城市里,灯红酒绿中觥筹交错的宴席,像去赴一场假面舞会,这些宴席上的食物,这些宴席上的笑脸和寒暄,似一张显不出真实影像的底片,常让我恍惚。

乡村宴席,它是故土大地上劳作人们的聚会,是浩荡民风的吹拂,也成为一个村子里最深入灵魂的村香。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