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7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狱中的“春节联欢会” 郭沫若陪都时期的才情与风骨 川剧兴盛映巴蜀 清王朝与天花的抗争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川剧兴盛映巴蜀
□ 作者 杨耀健

川剧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地方剧种,不仅为四川民众喜闻乐见,其传播甚至扩展到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成都和重庆,是川剧的“老窝子”。

扎根成都 影响全川

明末清初,由于移民入川,各地会馆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外省声腔剧种相继流播四川。它们在长期的演出磨合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说唱曲艺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剧种——川剧。

1912年,以成都川剧界领袖康芷林为首,由长乐、宴乐、怡乐等十大戏班的部分艺人联合组成的三庆会剧社成立,可谓群英荟萃,名角如云。因为有他们长期演出,悦来茶园遂成为全川公认的川剧中心。

康芷林是著名川剧文武小生,人称“戏圣”,不仅擅演《情探》《三难新郎》《评雪辨踪》等文生戏,亦擅长《八阵图》《铁龙山》等武生戏以及《杀狗》等生角戏。他创造了踢眼与变脸两个绝招,风靡一时,后继者络绎不绝,在川剧舞台上闪耀着不灭的艺术光芒。1930年,康芷林到重庆演出时不幸病逝,同仁及戏迷纷纷哀悼。有一副追悼他的挽联写道:“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概括了他对川剧的突出贡献。

除康芷林外,成都舞台上还拥有薛绍林、周企何、司徒慧聪等老一辈艺术家,以及杨淑英、蓝光临、晓艇、筱舫、阎传凤等中青年名角。

民国时期,除了可园、悦来茶园,成都市内还陆续修建了锦江茶园、大观茶园、群仙茶园等数十家茶园,川剧演出繁荣,正如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梨园全部隶茶园,戏目天天列市垣”。这些茶园逐渐演变为剧院,不仅使戏班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也改善了市民观看演出的条件。经常性的演出,促使戏班子不断增加剧目,拓宽戏路,推动川剧不断发展。

“又新”领军 剧目众多

清末民初,各地川剧班子便络绎不绝来商贸发达的重庆谋生。那时没有剧院,剧团先借朝天门朝天观、中华路张爷庙、南纪门罗祖庙、东水门梅阁庙演出。后与茶馆挂钩,戏票包含在茶资内。最初演出川剧的茶园有民族路的“群仙”、米亭子的“翠芳”、机房街的“悦合”等,稍后才有“东舞台”、“渝舞台”。重庆有剧场,源自川剧演出。

重庆本地戏班,以“又新”最有名,早期聚集了小生张宏恩、姜尚峰、袁玉堃,旦角阳友鹤、周慕莲、许倩云,花脸唐彬如、吴晓雷、金震雷,须生张德成、邹西池、车佩新,丑角刘成基、周裕祥、李文杰等,编剧赵循伯、李净白、李心白等。

重庆川剧剧目数以千计,既有历史剧“五袍”、神话剧“四柱”、传统剧“江湖十八本”等大戏,也有《思凡》《跪门吃草》《乔子口》《晏婴说楚》《迎贤店》等折子戏。这些剧目亦庄亦谐,唱词通俗易懂,很受观众欢迎。

风气所及,本埠戏迷扎堆。劳累一天,晚上看场戏,是普通市民最惬意的享受。但凡大户婚丧嫁娶,必有川剧班子助兴。坐在茶馆里,若是没看过几出戏,哼不出几句唱词,说话都不投机。自发组成的“玩友”星罗棋布,得空就聚会打围鼓,俗称“打玩意儿”。

老市民回忆,那时的山城从早到晚锣鼓响。老市民还说,不少做人的道理、初识的文字,就是通过看戏获取的。

截至解放前夕,重庆拥有大小川剧团20余个,演职员逾千人。

川剧院起 盛极一时

解放后,各级领导重视川剧。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时,演戏庆祝,邓小平要求北方籍干部也要看川剧。他说:“一、一定要去看,而且一定要看完;二、听见帮腔,不要笑;三、看完了要鼓掌。不爱川戏就是不爱四川,不爱四川就是不爱西南,希望大家学着看川戏。”

1952年,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领导关怀下,西南区川剧队献演的《柳荫记》获剧本奖;《秋江》《评雪辨踪》《五台会兄》获演出二等奖;陈书舫、周企何获演员一等奖;吴晓雷、阳友鹤、刘成基、袁玉堃、曾荣华、许倩云获演员二等奖;张德成、周慕莲、贾培之获老艺术家称号。

1953年,贺龙提议在重庆成立西南川剧院,院长为老革命朱丹南,副院长为老艺术家贾培之、张德成。演员以“又新”剧团为班底,汇集了成渝两地的名家。川剧院还附设了川剧学校,培养人才。在五一路,新建以演出川剧为主的“重庆剧场”, 川剧院有了固定演出、排练场所。各区县也大多建立了专业川剧团,盛极一时。

1959年,成渝两地演员联袂出访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保加利亚四国,带去大戏《谭记儿》《焚香记》《芙奴传》,折子戏《秋江》《拦马》《柜中缘》《水漫金山寺》。剧中的变脸、吐火等绝技,令在场外国观众目瞪口呆、如痴如醉。这段时期,被称之为川剧的“黄金时代”。

推陈出新 百花齐放

为适应时代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渝两地开始创作现代川戏。如成都的《红杜鹃》《丁佑君》《40年代的成渝铁路》《秀兰的婚事》等,重庆的《保家乡》《鸭绿江畔》《覃家岗上红旗飘》《江姐》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川剧走进新时代。l978年初,邓小平前往四川视察观看了折子戏,传统戏开禁,万众争看。l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剧目创作出现多元格局,从狭隘说教走向心灵现实,自创多于改编移植。成渝两地剧作家均有新作问世。如成都的《四姑娘》《火红的云霞》《走向光明》《杨汉秀》等,重庆的《百花公主》《古琴案》《青娥恨》《金子》等。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