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9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小花姐姐 在农村看电影 故土的风味 映秀重生 你的名字叫第一书记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映秀重生
□ 作者 郝成竹

12年前,曾写过一篇《重庆籍监理工程师映秀脱险记》,讲述5·12地震中,高中同学朱德进一段惊天动地的经历。

以后,又闻川西那边风景优美,尤其映秀。

于是,有了向往。

2020年7月的一天,第一次来到映秀。

来到涅槃重生的映秀。

12年前,汶川5·12大地震,震中在映秀。

映秀,隶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

从青城山到映秀,驾车仅半个小时。

行驶在都汶高速路上,这是一条沿着岷江、一路湖光山色的路。

“全程不过25公里,却修了四五年,可见这里地势险要。原本2008年底通车,却被地震毁于一旦。”这是朱德进当年的原话。

进入映秀高速公路站,对面岩壁上,“映秀镇”三个大红字镌刻在上。

山脚下,涛涛岷江,奔向都江堰。

映秀镇到了。

指示牌标着:东莞援建。

地震遗址停车场,一位60余岁的志愿者大妈,主动告诉我们,地震那天,她一家四口都在山外,得以幸免于难。

都说这是她的福分,所以,她常年在此做义工,给予每一位自驾者导游般的讲解。

映秀得名,诚如其峡谷地貌,山青水澈,相互映衬,风景秀丽。

震前映秀,宽的岷江,窄的渔子溪河,左拥右抱,中心地带呈如半岛。两江交汇处,形如重庆朝天门,汇口三角区,尽置良田。

漩口中学,就在这半岛之上。

漩口中学遗址,是映秀镇唯一保留的地震遗址。

遗址内,一座汉白玉石钟,镶嵌在昔日的教学大楼台阶上,指针永远停在2008.5.12. 14:28。

左面,耸立着一壁石头砌成的纪念墙,右上方,旌旗猎猎的浮雕,底座,九个汉白玉浮雕花环,分别放着人们祭奠的黄色菊花。

左下方,汉白玉浮雕图案,彰显着抢险救援的群像。墙中间的文字,记录着那一刻的震撼。

环绕整个中学遗址,看着废墟上的楼房坍塌、生命毁灭痕迹,回想12年前,重庆也同时遭遇震感,也有灾难。但此刻,面对震中的遗址,悲哀的情绪,还是涌上来了。

尽管遗址是一所中学,但是那一刻的灾难,失去的是,全镇常驻人口一半的生命。

那是灭顶之灾。

映秀人以羌族为主,肤色黑红,但是油亮,看着健康。

牦牛青稞酥是旅游小吃,一百元三盒,奶味浓香。嘴里吃着,脚步往山上去。

对重庆人而言,爬坡算不得什么,加上雨后的映秀,与外面的热度迥异,清凉可人,不大工夫,来到渔子溪村半山腰。

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在这里,可以俯瞰映秀全镇。

绿树掩映中,山下谷地的大街小巷,羌族碉楼似的建筑排列有序,岷江、渔子溪河两江四岸,尽显风光无限。

江上的桥,数渔子溪二桥最美,桥上的羌式装饰,如门楼阁,如七彩经幡,让人心生肃穆。

纪念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

纪念馆坡下,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它们,与青山翠峦相守,与星空蓝天相望。

公墓共有三阶台地,台地之间,有半人高,便于悼念、追思。

因为环踞山腰,公墓可眺望连绵群山,可聆听家乡亲人。逝者长眠于此,当安好。

再下一坡,是中铁十三局汶川地震遇难者纪念碑,他们是朱德进的同事。旁边,是一坡祈愿墙。

出纪念馆,沿白色的钢网廊道,拾阶而上,便到了渔子溪村。

渔子溪河,发源于四姑娘山,它从这里下山,流入谷底,傍了映秀镇一侧,然后汇入岷江。

渔子溪村口,有阁台亭廊,是个景点,供游人环揽青峰,指点群山。

时已过午,之前在漩口中学遇到一位羌族女子,说好在她家的饭馆吃饭。下山后,她果然还在学校外揽客。

12年前,地震那一刻,她八岁的女儿正在学校,多亏班主任机敏,将学生拥出教室,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完整的家。

现在的饭馆,排在美食街之列,有路边立着的牌子。饭馆是他们自己的房子,三楼一底,政府统一规划,有补贴。

说着话,吃着羌菜,结账时,见到她女儿。白白净净、灵灵醒醒、乖乖巧巧的,今年刚好二十岁。

她说,妈妈是羌族人,爸爸是汉族人。地震后,爸爸学了厨师,妈妈开起了饭店。爸爸自然是掌勺师傅,妈妈则总揽全局,什么都做,忙得不亦乐乎。她也帮忙,还有一个哥哥,在商品街守着摊位,出售些山里的腊肉、蘑菇等等。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我们祝她家生意兴旺、阖家幸福。愿所有的映秀人,如重生后的映秀镇一样,幸福快乐!

当天发了朋友圈,诌了几句,现转于此,作为结束:

映山山山青

秀水水水灵

重岭岭岭叠

生江江江岷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