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9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小花姐姐 在农村看电影 故土的风味 映秀重生 你的名字叫第一书记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故土的风味
□ 作者 木末

在外求学多年,慢慢习惯讲普通话,每每说起重庆话,外地同学都会先掩嘴一笑,继而哈哈大笑道:“重庆话特别好玩儿,什么‘瓜娃子’‘冒皮皮’‘灯晃儿’……”听着一连串蹦出来的言子儿,被他们这么怪里怪气地讲出来,我倒觉得挺好玩儿,打趣说:“那你们知道这些都是‘啥子’意思吗?”大家都有点懵,不明白“啥子”的含义,我解释说,就是“什么”。伙伴们又笑开了,“怎么和‘傻子’谐音呀?”这可真是弄得我哭笑不得。

同样,和朋友们外出聚餐时,大家知道我是重庆人,无辣不欢,所以把凡是带“辣”字的菜通通堆在我面前。当然,火锅店是万万“逃”不掉的,常常成为我们的聚会“窝点”,而且每次都会问我一句:“这家正不正宗?”我把含在嘴里的毛肚畅快咽下后,涨着通红的脸,竖起大拇指说:“好吃的,都正宗!”此时,大伙儿早已耐不住,纷纷将筷子伸向那咕嘟嘟冒泡的红汤,就连平时很少吃辣的朋友都边流泪边叫好,从此也爱上了这火辣辣的味道,齐呼:“以后,我们一定要组团去重庆耍!”关于未来,我们都充满了期待。

说也奇怪,以前待在重庆时,这些说话方式和生活习惯早已习以为常,后来去到外地,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才发现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个体的地方性深深植根于身体所在之处。在一片异域之地,大家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本土风物,那些有趣的不同和类似,那些好玩的习语和行为,最终成为我们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使得我们彼此生长出更加多元的脉络,通过观察和交流,让理解在那一刻奇迹般地达成。

人是流动的活历史。与当地人接触,就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对话,其间迸发的日常细节和精神轮廓在一言一行中慢慢丰满。比如,入夜,和三五好友在晚风中漫步于重庆大剧院的广场,再摆上一阵龙门阵,吃一碗凉虾,累了就坐在石阶上,遥望江对面灯火通明的洪崖洞,看着满溢的人间烟火味儿,思绪便悠悠地漂向了顺江而下的轮渡上。就这样,重庆的火热和静谧恰到好处地融于你的心头,这座城市的气质也在人与人的互动间蔓延开来,浸润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一些过来遛弯的老大爷,听他们唠一唠属于老一辈的重庆记忆。谈到兴致浓厚处,他们还不忘对着江面唱两句久违的川江号子,年迈的声音即便不再透亮,却足够浑厚沧桑,足够荡气回肠,足够穿透时空的屏障,带你步入历史深处,感受旧时川渝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那一刻,他们的眼神迷离,微曲的双手在秋风中来回摆动,似乎回想起了儿时看到的那般川渝豪迈,又感慨于如今那一片寂然的江面和炫丽多彩的游船。所幸,川江号子现在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正在默默守护这“巴渝之歌”,并将一直把它传唱下去……

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重庆人,不过只有等到离开它时,我才真切地觉察到自身,觉察到那份来自故乡所有风物的滋养,以及川渝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文化脉络。我想,一切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风味,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自身,而行走在山水之间的我们也都自有一片天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