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12月3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春秋 珠穆朗玛一青松——邬宗岳 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地——中法学校 三元桥横跨百年沧桑 黄宾虹奉节悟虚实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三元桥横跨百年沧桑
□ 作者 梁欢

“桥成,空其洞以行水者十一,其上为亭三十三间,巍然翼然,诚伟观杰构也!”邑进士戴宾周撰写《三元桥碑记》镌刻在一人多高的青石上,详细讲述了三元桥的修建过程,以及名称的来历。“众议其桥名曰三元桥,取天时、地利、人和之义,则其建功底绩,直与河岳日星辉映,今古岂不懿欤!”

三元桥位于垫江县高安镇的龙溪河上。高安古称高滩,是唐宋时期清水县、桂溪县县治所在。高滩场,傍水为市,地处垫江东、南二方要冲,为至忠州、达州、渝州孔道,仕宦莅止、商贾出入、士民聚散,热闹非凡。

初始过河,仅靠跳磴通行。相传清雍正末年,杨斋改跳磴为平桥。清道光、咸丰年间,高滩河大水频发,平桥毁坏严重,场上童、皮二姓众人出力时加补葺。清光绪八年(1882年)夏,江水陡涨,赶集者坐船至江心,大船因风浪而覆,数十人葬身河底。乡人议修大桥一座,但耗费巨大,无人承头。高滩场马龙寨地主熊鹿岩家资雄厚,仅祖业就有一千八百石租,立志修建大桥。清光绪十年(1884年),熊鹿岩召集众人,倡议募修,首捐巨款,采石伐木,截流河水,增其规模。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二月,大桥正式开建。光绪十二年(1886年)秋九月,大桥竣工。

我回到了竣工那日。一对百岁夫妇手挽手站在桥头最前面,县太爷、熊鹿岩以及地方绅士排列其后,一阵鞭炮齐鸣,众人准备踩桥,突然一条大黄狗跑到桥上,踩了过去。“黄狗踩桥”的典故在众人的哄笑声中,隔了一百多年的岁月烟尘,流传至今。

诚如“伟观杰构”!大桥长127米、宽6.2米、高10.2米,共有十一孔,拱弧高7.6米、每孔跨度9.6米。每洞拱弧中嵌有圆雕石龙,龙身直径就达50厘米,龙头朝上游,龙尾朝下游,另有桥栏石狮子二十二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名震下川东。每孔桥洞中悬有铁制镇蛟宝剑,共十一把。第六拱洞之上,塑有“镇江王爷”,手持宝剑,以震慑、斩杀江中蛟龙,保桥平安。“镇江王爷”对面的石栏杆上刻有“三元桥”三个字,每个字约一尺高。三元桥原为石板桥面,上有过桥廊房三十三间,上覆青瓦飞檐翘角、连绵而成,气势恢宏。两侧桥头皆建有“八角亭”连接廊桥,亭高约6米,穿过“八角亭”上二十多步石梯,进入“八”字形廊桥,廊桥两侧立柱直径达40厘米,立柱上各有抱柱木刻楹对。至今,老高安场人还记得这幅清代邑中进士李西沤与贡生高溶合作完成的对联“高安观高道士驾高云作高法高来高去;大通寺大和尚携大笔写大字大慈大悲”。两侧桥头分别立有两块石碑,垫江方向桥头镌刻着《三元桥碑记》,忠县方向桥头,一块刻有修桥会首熊鹿岩、余晓山、李炳南、廖三桥、熊月楼等人姓名及其捐资,另一块则刻有修桥匠人姓名。

我与熙熙攘攘的古人在三元桥上插肩而过,漫步在三元桥上,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一直走到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桥上廊亭被大风吹翻,场上余向安、杨茂清两人商议,各保出钱方才修复。复建后的廊桥上依然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卖稀饭、凉面的,卖猪肉、牛肉的,卖皮蛋、豌豆油钱、糍粑的,卖胡豆瓣、泡粑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最有特色的还是垫江豆花饭,从桥东到桥西有张步清、代明清、徐占荣三家豆花店,河水和本地盛产的盐卤点出的豆花格外绵软嫩滑,再佐以盐、葱、蒜、胡海椒、嫩海椒,入口回味绵长。过了桥西就是卖豆叶等季节性物品和煤炭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时光继续随着奔流不息的龙溪河前行。到了1958年,公路从三元桥通过,为交通方便,大桥之上的三十三间桥亭拆除。碑刻、浮雕、塑像等均在动荡年代被破坏。1988年3月1日,垫江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往事未必如烟!在历经一百三十四年风雨沧桑后,三元桥作为高安古镇的历史印记,依然明艳照人、横跨高滩,记载了古代工匠的聪明与智慧,记录了垫江高滩人的勤劳与善良。三元桥身之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刻痕,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念的乡愁;它所经历的每一段岁月,以及通人车、利往来的基础功能,至今尤为两岸人民称颂。

拨开时光的烟尘,在奔腾激荡、波涛汹涌的龙溪河上,三元桥蜿蜒如龙、长若垂虹,讲述着高滩两岸那些尘封的往事,述说着高安这座千年古镇的逝水年华。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