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眼光想问题作决策
—— 读《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不仅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
学史,要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运用历史眼光看问题,观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规律。
“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其中,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实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来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就是一部集中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历史性变迁的画册。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由新华出版社2018年出版,汇集了几百位新华社记者40年来拍摄的800多张精彩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征程,被誉为“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历史性变迁的大型画册”。上篇通过开放前沿城市,代表性城镇和乡村的具体变迁,以点带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的变迁,涵盖了不同规模、类型的典型城乡代表。下篇分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圆梦工程、社会民生、文化休闲、生态文明等专题,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不同领域发生的巨变。
从1978年到2018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崛起、中关村的创新之路、广交会见证的外贸发展史……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凝聚了几代新华社记者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敏锐捕捉、精彩记录,客观、真实、权威,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通过影像所传递的,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家国记忆,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壮丽史诗”,同时,也是最能引起像我这样身在企业界委员共鸣与回忆的自身奋斗史。
《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内容上通过典型对比体现典型“巨变”。从“巨变”这一选题角度,选取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极为典型的细节性改变,如深圳蛇口的变迁、老百姓40年通信方式变迁、从票证到移动支付的变迁等。除此之外,还通过典型事件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如小岗村“大包干”、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深圳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最后还选取了典型人物,如严宏昌、张瑞敏、杨利伟、哈佛“八博士”等,多方面立体性集中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巨变。
从深圳、海南、浦东到改革开放新高地雄安,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世界不断了解中国,中国不断融入和影响世界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在黑暗中艰难探索,终于成功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比如,142年前,英国人为当时的清政府修建了吴淞铁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营运铁路,全长14.5公里,为此清政府付出规平银28.5万两。2017年,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期间,中英签署140亿英镑协议,约合人民币1483亿元,中国将直接参与英国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英国修建高铁。角色的对调,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今非昔比的工业和科技水平,更是彰显了中国强悍的综合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既要以史资政、修身励志,更要从中发现真理、明确方向、坚定道路、汲取力量,去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华商智汇传媒有限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