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曲水流觞三月三
三月上巳确定为节可追溯到汉朝。每逢该日,官民都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汉书·礼仪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东汉文学家刘桢的《鲁都赋》曰:“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于水嬉。”
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载:“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宗旨是祈福免灾、欢庆娱乐。由此而派生出流传千古的习俗,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曹叡能诗文,善乐府,与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称魏之“三祖”。他用心制诗度曲,征召文士置于崇文观,鼓励其文学创作。他在洛阳的天渊池南侧,用一块巨石在其上雕凿出盘曲的水道,引水流觞,观宴作乐,此后“曲水流觞”就成为一种专门的饮宴娱乐形式,在南北朝时期已相当普遍。
历史上最有名的曲水流觞当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在兰亭举办的那次。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偕同亲家、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和高官名士、家族子弟共42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清溪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又“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饮酒作诗,其乐融融。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酒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上巳节曲水流觞一事,并抒发由此而引起的内心感慨。宋代诗人洪适有《满江红》词曰:“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
唐代时,上巳节与中和节、重阳节为“三令节”。《梦粱录》载:“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唐长安城东南隅有曲江池,唐玄宗引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又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等建筑,并建了从大明宫途经兴庆宫直达芙蓉园的夹城。皇帝这天于曲江池赐宴群臣,行祓禊之礼,还在彩霞亭、紫云阁、承天门等楼阁殿台摆开“金钱会”,宫女抛洒金钱,士庶百官争相抢拾,嬉笑哄闹,气氛热烈。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云:“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欣喜异常,写下了《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抒发了当时无比激动的心情:“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宋代,上巳节虽然不如前朝兴盛,但是一些习俗仍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北京建有流杯亭多座。位于中南海南岸的流水音为明代所建,亭内石砌的地面上凿刻有九曲水槽,亭后假山上有人造瀑布流泉,有水道引水入亭,在亭内水道中盘旋回转之后,流入湖中。圆明园中的坐石临流亭,俗称八柱兰亭,始建于雍正初年。外檐悬乾隆御书“坐石临流”黑漆金字玉匾。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在此宴请群臣,看到“激波分注,潺潺鸣濑,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诗曰:“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