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重庆第一《家》
1942年,曹禺辞去了国立剧专的教职,离开江安来到重庆的唐家沱专心从事写作。山城正值酷暑,空气仿佛都在燃烧,屋子里闷热难当。曹禺便躲到长江边一艘待修的江轮上夜以继日地赶写话剧《家》。虽然时有江风吹来,但曹禺依然汗流浃背,他只好赤膊上阵,心无旁骛地奋笔疾书。
巴金的《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巴金小说创作中的扛鼎之著。曹禺对老友巴金怀着很深的友情,对《家》中的人物很喜爱,也理解得十分透彻,其创作的剧本凝聚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与原著相比有很大不同,对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都有所删改,凸显了情感部分,强化了追求自由、人性解放和两性平等内容,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9月,巴金读到了《家》的剧本,欣然予以肯定。
重庆各大剧团都向曹禺要求《家》的首演。曹禺提出条件:无论谁家首演,其中瑞珏必须由张瑞芳来演。曹禺说,这个角色是他专为张瑞芳量身打造的。因此,张瑞芳所在的中国艺术剧社获得了首演权。1943年4月8日,话剧《家》由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道门口银社剧场举行了首演。极具舞台魅力的话剧《家》吸引了众多观众,有的竟一连看了十几场。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前来观看演出,周恩来不仅赞赏《家》的剧本与演出,还在与演职人员会面时念着剧中台词边表演,惹得众演员们笑声一片。话剧《家》演期长达三个多月,共演出86场,近9万群众观看。场次和观众数都创重庆抗战时期剧场演出最高纪录,因此有了“轰动重庆第一《家》”之说。
《家》产生的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话剧《家》中封建势力对三位青年男女的迫害,使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不推翻封建势力,就谈不上人生的幸福与自由。然而,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屠杀掠掳,比封建势力来得更直接、更凶残。因此,话剧《家》更是起到了鼓舞千千万万民众,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争取自由、民主和幸福,踊跃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