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11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遇见数字食堂 扇面上的东方美学 扇面上的东方美学 一口甜粑味,最是滋味浓 金佛山深秋叙事(组诗) 图片

版面翻页
视野
03
一口甜粑味,最是滋味浓
□ 作者 徐光惠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美食。爱上一座城市,往往是从一道美食开始的。

大足,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不仅有山有水有灵气,更有各种美食让你流连。邮亭鲫鱼、大足小面、丁家坡洋芋、回龙干巴牛肉、万古泡粑、三驱李甜粑等五花八门。

三驱李甜粑,产于大足三驱镇,已有100余年历史,最初由三驱镇人李松柏的祖辈所创,后来由其传给侄子李锡儒,李锡儒传给儿子李道勇。

李道勇今年57岁,13岁就跟随父亲学习甜粑制作技艺。由于制作步骤复杂,年幼的李道勇学起来很吃力,不是弄错了比例,就是火候掌握不好,做出来的甜粑味道总是不对,常被父亲训斥。但他没有灰心,勤学苦练,在父亲手把手的严格教授下,终于学会了甜粑制作。长大成人后,李道勇与妻子相识成婚,生下一儿一女,开始了走街串巷卖甜粑,但那时甜粑生意惨淡,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迫于无奈,李道勇夫妇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几年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决定回到家乡重新做甜粑。李道勇心中有一个信念:不能让甜粑这门技艺在自己手里失传。

甜粑制作工序考究,程序较多。主要分为制作脆子和表皮两部分。甜粑的表皮是用米浆加红糖揉捏而成,在红糖面团内加上一勺用芝麻、核桃等和好的馅料,放到油锅里烙,当外皮两面酥黄后,包的馅也在里面化开了。刚烙出来的甜粑香气扑鼻,咬一口外脆里甜、软糯可口,回味无穷。

没有门面,李道勇夫妇就买来一辆二手三轮车,配上炉灶和桌凳,早晚走街串巷摆摊卖甜粑。刚开始生意并不好,有时候,天黑了甜粑还没卖完。就这样起早贪黑忙活了大半年,一家人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有亲戚朋友劝李道勇改做其他行当,说做这甜粑成不了气候。

李道勇不为所动,反而暗下决心:不管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一定要将甜粑技艺传承下去。之后的日子,他倍加勤劳。每天凌晨4点过,小镇还沉睡在朦胧的夜色中,李道勇夫妇已经将打好的米浆揉成团,放在蒸笼里用旺火蒸煮。熊熊火光映红他们的脸庞,满屋子雾气氤氲,弥漫着米的清香。随后在面团上均匀加入红糖,一遍遍揉捏。一切准备就绪后,夫妇俩来到镇中心出摊。包好馅的面团在热油中吱吱作响,诱人的香味飘溢出来,隔老远就能闻到。

街上渐渐热闹起来。小摊迎来了第一拨顾客,有学生、上班族、老人,他们坐在小凳上吃着焦黄油香的甜粑,一脸满足。遇到赶场天,周边乡镇的居民也买上几个带回家。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镇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李甜粑,生意越来越红火。

之后,李道勇带着李甜粑参加大足美食文化节、非遗博览会、宝顶香会节、五金博览会等活动,还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录制。2023年10月,李甜粑成功入选大足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今,三驱李甜粑已家喻户晓,成为了大足的一张美食名片,李道勇也将李甜粑传统技艺传给了儿子,他想让这一口香甜软糯的味道,一直传下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