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焕新,向“逆生长”要新动能
——渝中区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试点工作
渝中区,两江环抱,是重庆母城、主城核心,城镇化率达100%,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是典型的建成区、老城区。2021年11月,渝中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实施城市更新,成为渝中目前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
健全行动有力的体制机制
渝中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城市更新工作。面向建设好房子、好小区(社区)、好街区、好城区,形成“四个层次、17个视角”共计80项体检指标体系开展渝中区城市体检工作,完成79个社区、415个住宅小区、5107栋住房的数据采集工作。“三师进社区”“三师进企业”深入开展,吸引超100名行业专家参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运营、效果评估全过程。
构建务实创新的政策体系
在全市率先出台《渝中区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等6个文件,形成“1+1+N”政策体系,在规划、土地、消防、园林绿化等方面以政策创新打通政策卡点、工作堵点。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适用技术标准的工作指引》,按照“优化不恶化”的原则,通过加强人防物防,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既有建筑功能改造的消防能力,先后破解大都会广场改造工程、重庆渝都酒店改造工程等16个项目政策卡点。“老旧商务楼宇绿色化改造技术路径与改造更新策划研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课题从老旧商业商务楼宇的产业布局、建筑体检、技术体系、评估分级方法、绿色金融导入、政策调整多角度展开,形成“1+2+4”的成果体系。
探索持续有效的投融资模式
一是政府抓“主导”。统筹使用中央和市级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养老、托幼、卫生健康等专项资金。二是市场当“主力”。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推动“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合作模式,企业发挥市场性、专业性优势具体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如,山城巷传统风貌区,通过赋予企业15年特许经营权,推动企业投资约1.2亿元实施山城巷1.5万平方米的房屋修缮、环境提升、配套完善、招商运营,山城巷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改造入选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三是居民唱“主角”。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房屋产权人以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方式,分担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资金成本。如,戴家巷由政府出资通过微整治、微更新改善公共环境,居民自发出租或运营临街房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前后筹集居民资金近1亿元,该项目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入选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获得住建部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分类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渝中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分类推进整体更新、综合整治、风貌保护,让老城区迎来“逆生长”。
整体更新类。立足区情实际,在保留老城的格局和肌理基础上,充分整合用好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低效土地。近10年来,累计腾挪发展空间80公顷。积极推进“五大片区、十大项目”,大力推动以重庆长滨、中山三路、菜园坝滨江新城等为核心的十大项目,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吸引高端人才,全面提升城市经济能级。
综合整治类。一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围绕“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十五字原则,目前已完成约6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打造了双钢路、医学院路等改造典型示范。渝中区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二是传统商圈提档升级。重点围绕商业综合体整体升级、周边配套改造完善、智慧商圈建设、交通缓堵、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升商圈品质。三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挖掘老旧工业片区的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创作、文化运营、商务办公孵化等功能。如,印制二厂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加入天桥、连廊等新的设计元素,原有的单一而封闭的厂房被改造成为丰富、立体、开放的文化型复合空间。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新建改建教育、卫生、养老、公共文化、社区食堂等一批便民服务设施,深化“一统三化”基层治理创新,打造形成“10分钟公共服务圈”。五是公共空间优化升级。重点提升6.3公里山脊线、19.1公里水岸线,打造“一带六横十六纵”慢行系统。
风貌保护类。精心实施149处文物、44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全力推进3处历史文化街区、9处传统风貌区、7处山城老街区建设。湖广会馆、老鼓楼衙署等一批“历史遗珠”重现人间,十八梯、马鞍山等一批传统风貌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山城巷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风正劲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渝中区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立场,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
(渝中区住建委、渝中区城市更新公司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