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区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的思考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市县政协出门即基层、开门即群众。解决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势彰显,事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事关人民政协制度的成熟定型。为切实做好“两个薄弱”问题的研究,奉节县政协课题组采取实地与书面相结合方式,实地调研了永川、开州、奉节、彭水、云阳、巫山、巫溪7个区县,并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对7个区县602名政协委员、101名政协机关干部进行摸底。
调研发现,“两个薄弱”存在三方面共性表现。一是在制度层面上,区县间差异性较大。各区县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的工作量参差不齐,议政性选题缺乏标准体系和规范流程。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经常性工作发力不均、成效不同。二是在工作层面上,作用发挥还不够。7个区县中仅有4个将政协工作纳入了对部门、乡镇的年度考核,其他区县缺乏推动工作的有效载体。都开展了“渝事好商量”活动,但客观上仍存在一些重协商任务完成、轻协商结果转化,重协商形式创新、轻协商程序规范的问题,如何在建好的基础上管好用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三是干部队伍上,存在普遍性短板。从调研情况看,各区县政协干部总体上偏老龄化,与同级党委政府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产生“两个薄弱”的原因分析:“基础工作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思想重视和工作支持不够,协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不够,民主监督力度不够,委员学习教育不够,联系界别群众不够,经常性工作质量有差距。“人员力量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委员的产生与管理机制脱节,委员联络服务和保障不健全,委员履职考评不规范,政协干部工作能力有待提升,政协干部结构不够优化,人员编制数量不足,机关党的建设还有差距。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用以更好优化顶层设计、寻找破题之道。一是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面,建议主要是以“两个全覆盖”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县政协党组织体系;发挥“党领导政协工作”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争取把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党领导政协工作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绩或党建工作考核,营造各级各部门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环境。二是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建议主要是建立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委员读书活动机制、建言资政成果转化应用和跟踪机制、民主监督闭环管理机制、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学习机制和区县政协协商工作规范。三是出台有关规范支持区县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方面,建议主要是促规范、扩编制、强培训、建智库,实行市县政协干部上派挂职,推进数字政协建设等。四是加强机关干部培养选拔方面,建议主要是制定全市政协机关干部行为准则、建立政协机关干部赛马比拼机制、选优配强区县政协办公室班子成员。五是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方面,建议主要是委员选拔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六是加强地方政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建议主要是探索“基地+工作站”理论研究模式,迭代升级全市政协各类培训、讲座的资源,评选推广创新案例,开展业务技能大比拼、统一编制政协工作业务知识库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的落细、落实、落地,找准解决“两个薄弱”问题的“定盘星”、打好“组合拳”,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不断激活政协工作“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