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放牛村
春夏之交,季节正好。驱车上南山,从南山植物园路过,再往后山走,东拐西拐,看到一头牛的雕塑,就到放牛村了。
二十多年前我就来过这里,因为工作的关系,来询问村民们退耕还林的补贴发放情况。记得当时,村民朴实地对我笑,指着才种的腊梅与金桂,说拿到了拿到了,花苗都买了,过几年就成林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路泥泞难走,只有一条从村委会通往南山植物园约3000米的机耕道,有民谣云:“南山有个放牛坪,山高坡陡路不平,上街下街出门难,肩挑背磨累死人。”村民们就盼着这些苗苗快快长大,快快开花,卖到山下去,换回家用。到了2001年初,放牛村新修了香樟林酒店到马道子的1500米公路,实现了村公路的小循环,村民给其取名“五福路”,示意交通的便捷给5个生产小组都带来了幸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放牛村已经成了都市人的后花园、周末的休闲地。这里有桃花园、腊梅园、杜鹃园,花期盛时,满山灿烂,游人如织。
尽管村里的公路四通八达了 ,而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用脚走走停停。周末,去踏踏放牛村的青石板山路,寻找一种清幽的感觉。
山道蜿蜒向下,满目都是深深浅浅的绿。有古木盘根错节,亦有绿藤飞泻如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听着鸟叫虫鸣,心里慢慢就变得安静清凉起来。树木一年年就长高长密了,朋友幼时就住在山上,是“老南山”了,却也禁不住摸摸这棵树,认认那棵树,一路介绍过去,令我也开了眼界。例如古佛寺生产小组有个古佛寺,年代久远,砖瓦破败,但寺前有一棵百年黄葛树,枝繁叶茂,绿意悠悠;又说有个叫封家屋基的地方,有棵300年的大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
路边蕨类植物一丛丛铺下来,映绿了人的眼。朋友说,春天蕨类发芽,有农户就采撷蕨尖挑到市场上卖。蕨尖鲜嫩润滑,食之爽口,是不可多得的山珍美味。有花椒树,矮矮的,据说此种花椒用来腌泡菜是最好,撒一把在坛子里,不多时就散发出清香。接连几天阴雨,又突然艳阳高照,山里的植物猛地窜了个头,空气也是凉丝丝的。大家心情好,都觉得身轻如燕,爬着弯弯的山路一点不累,还像小孩子踏青一样,这里发现一种新奇的野花,那里看见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到了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湖边长廊和小广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的文化墙,有国家政策、村规民约、家训警言,配上一幅幅通俗易懂且生动活泼的图画。文化墙秀的是乡村正能量,引领的是文明新风尚,扮靓了村庄,寓教于乐地将行为规范、道德文化、经典国学等知识熔铸一体,成为村民的春风甘霖。
树木青翠,香樟、泡桐、桃树、槐树……还有野芭蕉,根连根地繁衍,扇叶很大,枝干也粗,只是果实很小,不能吃。我暗暗羡慕这里的村民,我那“雨打芭蕉淅沥沥”的美梦,他们在这里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到。
走进放牛村的农家,可以看书、种花、摄影、钓鱼,偷得浮生半日闲。踱入一个院子,满院子的杜鹃盆景让人惊艳——盆景是园林艺术的珍品,是大自然景物的缩影,是集园林栽培、文学、绘画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杜鹃是我国传统名花,盆栽历史十分悠久,而且培养的品种也十分丰富。盆栽或加以造型,培养成各式桩景,风姿绝艳,在我国及世界花卉中享有盛誉,有人称之为“花中西施”。放牛村和邻居双龙村的农人喜爱盆景,每年都要举办盆景展,春夏之交正是杜鹃盛开的季节,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盆景展上的主角。杜鹃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以及各种复色,分外精巧,小小盆景,一方天地,惊觉农人的艺术气质。这样的院子,是一间花屋?是一个浓浓文艺气息的展馆?或者是一个美丽的游园?反正都像。
村干部自豪地介绍,夏鹃是南山独有的品种,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盆景。为做出特色,村里请来专业的盆景大师开展培训,组织交流学习,开设大型盆景展,让南山的盆景享誉国内。盆景不仅美化了环境,收益也非常可观。一盆有造诣的盆景,可能售价达到几万或者几十万元不等;而获奖的盆景,甚至能出价到上百万元。一旦形成规模,就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适宜人居又绿色发展的村庄,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臣服”也不是“征服”,而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美景遍地的放牛村,值得一逛,值得书写,它是南岸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