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5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龚滩古镇的相逢 掌心里的传承 绿荫初浓夏始新 图片 立夏养心 陪老城墙说说话 夜走渠江畔

版面翻页
视野
04

龚滩古镇的相逢

□ 作者 李晓

我到达古镇时,夜色已如轻纱般缓缓展开。悬崖峭壁间的巨大山石因喀斯特地貌呈现出灰白色,在夕阳余晖中泛着柔和的光晕。乌江水如翡翠般碧绿,在峡谷中静静流淌。

这座位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龚滩古镇,已在此落地生根1700余年。旧时人称“龚湍”,因湍急江水卷起千堆雪而得名。后来山石崩裂阻塞江流,形成沙滩,古人便依山傍水在此筑屋,古镇由此诞生。那些爬满青藤的吊脚楼,见证着古镇的岁月变迁。

“古镇还在生长,它正焕发新生!”在古镇一家吊脚楼民宿里,冉大哥热情地为我接风设宴。57岁的冉大哥是我神交已久的朋友,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多年来我们都不急不躁地等待着这一天,能把酒言欢,枕着乌江流水入眠。

这座典型的半干栏式建筑呈虎坐形,是冉大哥祖上留下的家业。堂屋正上方悬挂着一张墨色画像:画中老人颧骨分明,胡须整洁,深邃的眼眸中透着坚韧。“这是我曾祖父。”冉大哥自豪地说,“当年是乌江上赫赫有名的纤夫。”

冉大哥从未见过曾祖父,但他一直在乌江边追寻着家族的根脉。他面相敦厚,为人热忱,始终怀着一个美好的心愿——还原曾祖父的容貌。当年纤夫的生活艰辛,曾祖父用坚实的臂膀撑起整个家庭,却未能在世间留下影像。冉大哥根据长辈们的描述,请古镇画师精心绘制了这幅画像。画像挂起那天,一位见过曾祖父的冉姓老人激动不已:“这就是当年的模样啊!”

在历史影像中,我们看到一群赤膊的纤夫。他们拉着载满货物的船只,在急流中奋勇前行。汗水从古铜色的皮肤上滚落,每当号子响起,他们都会抖擞精神——那是岁月磨砺出的坚韧,如同江边磐石上深深的纤痕。

冉大哥用心收集着这些珍贵记忆。他告诉我,当岸边无路可走时,纤夫们会攀爬峭壁,或涉入急流继续前行。船上的货物,承载着纤夫们的汗水与希望。像曾祖父一样,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的基础。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冉大哥都会备好时令菜肴,向年轻一代讲述先辈的故事。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让后人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最珍贵的是,冉大哥保存着一个木匣,里面珍藏着曾祖父用过的纤绳。这条见证历史的纤绳,每次展示都让人肃然起敬。

对古镇的一砖一瓦、风土人情,冉大哥都了然于心。在徐徐江风中,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蜿蜒的石板街、古朴的封火墙、雅致的四合院、精巧的吊脚楼,还有传承至今的非遗文化……

那晚的家宴上,我品尝到了地道的古镇风味:仁义花千骨、麻旺花椒鸭、土家糯米排骨……每一道菜都饱含乌江的馈赠,让人品味到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饭后,冉大哥带我漫步古镇。青石板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些石板历经千年,见证着古镇的变迁。”冉大哥说。无数脚印与奔流不息的乌江水,共同谱写着古镇的生命乐章。

如今的龚滩古镇,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又是著名旅游景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在这里相得益彰:传统建筑与现代设施和谐共存,古老技艺与创新思维交相辉映。古镇的厚重历史与崭新活力在这里完美融合。

离别时,乌江上晨雾氤氲。冉大哥说,这雾气千百年来滋养着古镇,既见证了先辈的奋斗,也映照着今天的幸福。我想,这就是传承的真谛——一代代人用智慧与汗水,让历史与当下在这座古镇里生生不息。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