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初浓夏始新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陆游笔下的立夏,恰似一幅晕染着浅夏绿意的水墨长卷。当布谷鸟的啼鸣掠过青瓦白墙,老人们便知道,夏日的序章已悄然展开。这个承春启夏的时节,不仅藏着草木生长的蓬勃生机,更流传着代代相承的农谚智慧与动人传说,承载着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千年密码。
清晨推开窗,槐树与柳树早已换了新妆。槐叶在风里舒展着油亮的脉络,柳枝垂入池塘,倒影里漾开层层涟漪。走在乡间小路上,金黄的油菜花田渐次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齐膝高的麦苗,在阳光下泛着青碧色的光。老人们总说:“立夏到,麦咧嘴”,此时的麦穗开始灌浆,农人望着日渐饱满的麦秆,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立夏的热闹,藏在街巷里的烟火气中。在江南水乡,竹制的大木秤早早架在老槐树下,邻里们笑闹着轮流坐进秤盘。关于“立夏秤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三国时期,刘备出征东吴,将阿斗托付给孟获。诸葛亮再三叮嘱,每年立夏要称阿斗体重,以确保他平安无恙。此俗后来在民间传开,渐渐演变成“立夏称人”的习俗,承载着对岁月安康的祈愿。孩子们则揣着用彩线编织的蛋兜,兜里装着红曲染过的立夏蛋,在巷口玩起斗蛋游戏。两个鸡蛋轻轻一碰,胜者高举战利品欢呼,败者也不气馁,剥开蛋壳大快朵颐,金黄的蛋黄混着咸香,是专属于立夏的美味。
最让人垂涎的,当属立夏的尝鲜习俗。新麦磨成的面粉,揉成松软的馒头,蒸得热气腾腾;樱桃红得透亮,青梅酸中带甜,咬一口汁水四溢。老辈人常说“立夏见三鲜”,有些地方的三鲜指樱桃、青梅、麦子,也有些地方是指鲥鱼、蚕豆、蒜苗。记得儿时外婆总在立夏时节,用井水浸过的嫩蚕豆,配上新割的韭菜,炒一盘碧绿生香的时蔬,那滋味至今萦绕舌尖。而在农事上,“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种姜,夏至收娘”(谚语中的“娘”,是指娘姜,也就是母姜或姜种的意思)等农谚,是农人世代积累的种植指南,指引着他们把握农时、辛勤耕耘。
在闽南地区,立夏还有“补夏”的讲究。主妇们一早便去集市买来鸭肉,配上薄荷、苦瓜,文火慢炖成一锅消暑靓汤。汤头清亮,鸭肉鲜嫩,薄荷的清凉中和了肉香,喝完浑身舒畅。而在江西一带,家家户户要煮“立夏饭”,将糯米与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同蒸,寓意五谷丰登,吃完这碗饭,便算正式迎接夏天。
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里,藏着中国人对时令的敬畏与珍视。古人将立夏视为阳气生发的节点,认为此时应顺应天时,早睡早起,适度运动,让身体与自然同频共振。就像陆游诗中所写,在繁茂的树荫下读书品茶,感受暑气渐起的微妙变化,何尝不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诗意生活。
如今,即便在城市里,立夏的韵味依然可循。当写字楼间的槐树投下斑驳阴影,当便利店冰柜里摆满青梅酒,当朋友圈晒出色彩缤纷的立夏蛋,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千百年前那份对节气的深情。这个“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的时节,愿我们都能暂别喧嚣,在树荫下、在美食中、在古老的农谚与传说里,寻得一份夏日独有的悠然与从容,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节气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