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7月2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青李满枝时,山乡正青春 黄葛树的记忆 图片 尹子祠夜记 家书的重量 走进乡村七月

版面翻页
视野
04

青李满枝时,山乡正青春

□ 作者 林慧

七月的风裹着长江的水汽钻进巫山曲尺乡的山坳,晨雾刚被日头撕开一道缝,张小满就踩着胶鞋往园子里跑。竹篮里的脆李还沾着夜露,咬开时“咔嚓”一声,清甜汁水顺着下巴淌——这是她回村种李子的第三个夏天,也是曲尺脆李最金贵的时节。

山脚下的公路像条浅灰色的绸带,蜿蜒着绕过层层梯田。三年前她刚回来时,这条路还是坑洼的泥巴路,货车进来得先铺几块木板,现在柏油路直通每家院门口,连冷链车都能直接开到果园边。园子里的采摘大军早热闹起来。戴草帽的留守老人们搬来竹凳,熟练地把李子按大小分进竹篓;穿蓝布衫的姑娘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里脆李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几个小学生蹲在田埂边,帮着把次果装进竹筐——这是村里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孩子们放暑假了,就跟着大人学挑果、装箱,说是“体验生活”,倒真把“助农”二字刻进了骨头里。

王阿婆端着土陶碗从灶屋出来,碗里浮着醪糟和黄豆。她腕上的镯子碰得叮当响,那是去年卖李子攒钱买的。“你去年教我用手机拍李子照片发朋友圈,销路可好了。今年我家都雇了两个帮手。”老人笑着把碗递过来,皱纹里盛着蜜,“以前想都不敢想,咱这山坳坳的野李子,能卖到北京上海,还能上电视!”

午后的山风突然转了方向,送来一阵若有若无的哼鸣。循声望去,村头的老黄葛树下,几位白发老船工正摇着蒲扇,偶尔哼几句走调的旧曲——那是他们年轻时跑船的号子,如今江面上早没了纤夫的身影,只余下大宁河水静静淌。广场边的文化墙上,贴着村里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有回村开民宿的“90后”夫妻,有把脆李做成蜜饯的手艺人,还有用无人机给果树喷药的小刘。

手机在裤袋里震动,是快递站发来的消息:“今日脆李已发1278单,预计明早全部出山。”小满望着坡下连片的果园,想起三年前刚回来时的场景。那时村里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李子熟了烂在树上,村支书老蹲在村口抽旱烟直发愁。

改变是从一条路开始的。2023年,县里“四好农村路”通到了曲尺,不仅硬化了公路,还在果园间修了观光步道。村里的年轻人跟着农技专家学技术、学电商运营,连从前最倔的老陈都学会用手机视频拍李子——镜头里的他举着果径三指宽的脆李,身后的青山云雾缭绕,像幅水墨画。

“叮咚——”手机又响,是游客的朋友圈更新:“在曲尺乡摘了一筐脆李,甜!”配图里,穿蓝布衫的老人正往游客篮子里塞李子,背后的青山云雾缭绕。小满望着山脚下,冷链车的尾灯正缓缓消失在山坳里,忽然听见山脚下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志愿服务队的孩子们举着刚摘的李子跑过,银铃般的笑声撞碎了蝉鸣。

风里飘来灶屋的炊烟香,混着李子的甜,混着年轻人归来的脚步声,在山坳里荡成一片。

这就是曲尺的夏天,是青李脆甜的夏天,是山乡向阳生长的夏天。曾经困在山坳里的日子,如今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飞向更远的地方。而那些在泥土里扎根的人,正用汗水浇灌出最甜美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肯躬下身,土地就会回赠最丰厚的礼物;只要心向阳光,再高的山,也挡不住土地里长出的春天。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