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5年08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家乡的石拱桥 泥土有味 图片 甘家坝军粮库:抗战中的“粮食生命线” 葫芦瓢里的时光 九沐溪谷触景有感

版面翻页
视野
04

泥土有味

□ 作者 徐天喜

昨天,又收到乡下侄儿快递来的一大包泥花生。前两天他电话里说:“寄了些刚从地头挖的花生,没淘洗带泥,能保鲜,盐煮最好吃。”

这我知道。老家的人对花生情有独钟。记得小时候,田头稻穗刚泛黄梢,坡地花生叶开始发黄,嘴馋的我们总趁人不注意去生产队地里偷刨嫩花生——从不会整棵拔,只摘两三颗果,回填泥土后当场生啃。这欲盖弥彰的法子竟屡试不爽。

大人们何尝又不想饱花生的口福呢?父亲总忍不住往自留地跑两圈,拔两棵嫩花生植株,回家摘二三十粒果,洗净后丢进铁锅,撒把盐小火焖熟。出锅时香气直钻鼻子,父亲总念叨:“这盐煮花生,比油炸的可香多啦!”

油炸花生焦香酥脆,盐煮花生清香软糯,各有其美。但我偏爱盐煮花生。秋后的菜场地摊上,摆的全是带湿润泥土的花生,这也成了夏末初秋最抢手的时鲜。

我打小对泥土有着说不清的情结。去菜场见着根须带新泥的蔬菜,总要多看两眼,买的时候专挑带泥的。到了嫩花生上市的季节,我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能吃上盐煮花生了!寻到带泥的花生时,心中便会涌起一阵欣喜,回到家里就迫不及待地煮盐花生。揭开锅盖的瞬间,蒸汽裹着香气漫满厨房,恍惚又回到童年,在田间地头追着季节的风味跑。

买来的泥花生,除了盐煮,我还会晒成能久存的干花生。带泥的干花生是我“意外发明”的。有一年买多了泥花生放阳台,几天后竟晒成了带泥的干花生。剥开生吃,比淘洗过的干花生更香!后来我有意留一部分泥花生晒干:嫩花生裹着的薄泥,经阳光烘烤后,泥土的气息和花生本味交织,不仅保留了独特风味,还多了份质朴的醇厚。原来这层裹在花生壳上的泥,不只是自然的印记,更是纯粹味道的保证。

侄儿知我这嗜好,近年总快递泥花生给我。这些带着家乡泥土的花生,让我想起老家斜坡地里的花生苗。在城里闻着这泥土混着花生的香,每次剥壳都像站在田埂边。这味道里有阳光雨水的记忆,连着我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嚼着泥花生,我才渐渐明白:泥土是有味道的!那味道藏在庄稼的穗头荚果里;而老家的泥土,更裹着一层乡愁的厚味。

录入:沈思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