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牵手名园帮扶
扩大学前教育普惠普及面
图为民盟市委在彭水调研
核心提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我国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一句谚语,它形象地描述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幼儿时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都站在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关系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关系千家万户重要民生福祉等高度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问题,而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召开之前,民盟重庆市委对我市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探索调整优化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结构,建议进一步扩大我市学前教育普惠普及面。
普惠园仍有需求缺口
我市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已有所缓解。特别是普惠政策的实施,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民盟重庆市委对我市幼儿园情况进行调研得知,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市普惠园及在园幼儿分别占62.4%和72.6%,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8%。
但是,目前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与全国相关省市相比,在普惠普及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我市相关区县,普惠园及在园幼儿占比,最低的只有12%和48.1%。
我市对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明确了三条基本标准:达到市教委规定办园基本标准;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基于普惠园制定标准较低,和民办园实行一个标准补贴等原因,申报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的大多是规模小、设施设备及质量相对较差的农村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的幼儿园。一些稍有名气的民办园不愿申报认定。
幼儿园的资源在我市城乡之间、五大功能区之间、各区县之间布局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一级幼儿园主要分布在主城区或区县政府所在地,偏远农村则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未定级或未达等级幼儿园。
再加上公办园数量少,优质公办园数量更少,一些偏远农村和城市新扩建、入住居民不多的开发区幼儿园分布少,而非惠普性民办园收费又高,让幼儿家长特别是农民工家长只能“望园兴叹”。
普惠园存在缺口,随着幼儿的增加,这个缺口将会更加明显。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主任李静说:“为了及时弥补这个缺口,学前教育的普惠普及面必须进一步扩大。”
师资和投入结构不合理
教育的核心在于“人”,主要是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民盟重庆市委调研发现,我市目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是师生比过低;二是学历结构差别大;三是教师性别结构失衡。
从师资结构来看,国家标准规定专任教师与幼儿比为1:13—1:18,而我市的比值为1:27,已超过了国家标准,专任教师、保育员等缺编率较高。幼儿教师缺乏,特别是高学历的幼儿教师更加缺乏。民盟重庆市委对主城及区县一些幼儿园教师学历进行了调研,“渝中区幼儿教师中,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者占比达到了34%以上,而开县幼儿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不到10%。”
“好老师对0—3岁幼儿的心理发展很重要,稳定的师资队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更好。”五、六年前,李静委员及其团队开始每年组织各地的幼儿教师进行各种层次、类别和形式的培训,但是由于幼儿教师身份不明确,基本权益缺乏保障、收入低、发展前景不明晰等原因,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吸引力低,已有师资的流失率高,不利于当地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
从投入结构角度看,目前对幼儿园的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三方。但是这三方的投入结构不太合理,表现为闲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资源、“校舍改建类”项目资金等政府投入占比过低,只能占到学前教育成本的小部分。据抽样统计,垫江县普惠性一级民办园,2014年生均保教成本支出5020元,政府投入每年生均公用经费补贴450元,占比大致为9%左右。政府投入过低,加上社会投入占比有限,幼儿家庭投入占比自然就高。
民盟市委调研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收费(含伙食费)一般每月在500—800元不等,一年的费用为5000—8000元不等;城区幼儿园的收费一般每月在1500—6000元,一年下来的费用为1.5万元至6万元。这笔费用对于一个农村或者城市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的支出。
名园帮扶计划消除“马太效应”
对于家庭经济承受力强的家庭,对幼儿园的选择更多更高,而在一些缺乏幼儿园资源的地区,提高公办园的占比,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则是首要解决途径。民盟市委建议:一方面要督促各区县认真落实“每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至少有一所独立公办园”的规定,全面实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都有公办园。另一方面,要研究借鉴相关政策,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探索出适合我市非营利性普惠园与公办园享受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提高非营利性普惠园的相关待遇。同时可以采取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把民办园委托办成普惠园。
对于优秀的高质量幼儿园,可以试行“名园+新园、名园+弱园、名园+农园、名园+民园”等办学模式,实施名园帮扶计划,扩大优质幼儿园的影响和覆盖面,并带动学前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般教育资源的差距,逐步消除学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优质园与园之间也可建立幼教联盟或集团,结对、抱团做大做强,吸引国内外优质幼教资源,到当地开办优质幼儿园,扩大优质幼教资源总量,逐步满足更多幼儿“上好园”的要求。
而对于无法达到开办高质量幼儿园的地区,则要因地制宜办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例如允许“家庭式幼儿园”的存在,对这类微型幼儿园,需要政府进行积极规范和引导,而不能“一刀切”。
所有建议的推行,最终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投入,认真落实相关奖补规定,确保奖补经费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幼儿园收费动态调整和监管机制,合理确定或审核收费标准,出台最高收费限额标准,及时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降低幼儿家庭的支出负担。
(民盟市委、凌云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