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达意离不开一双明亮的眼睛。但是近几年,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等眼科疾病成了青少年健康的一大威胁。我国青少年近视、弱视等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弱视等发病率的攀升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渐多“眼镜”
“我常到铜梁的中小学讲学,发现一个班不戴眼镜的孩子凤毛麟角。我也带了一辈子的眼镜了,深知生活中许多事戴着眼镜甚为不便,更是为孩子们的未来感到忧心”庹纯双委员指着刚提交的《重视关爱青少年视力健康刻不容缓》提案对记者说。“去年,我随着农工党铜梁工委深入铜梁多所中小学实地调研,并向区医院眼科门诊及区疾控中心了解了具体情况,发现仅铜梁地区,小学毕业生近视率为30%左右、初中毕生近视率为60%左右、高中生近视率更高达85%以上。”
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中小学生视力下降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严重问题,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等12部委也在1996年联合发出通知,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时至今年已20年。但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以及用眼习惯的不当,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反而日趋严峻。试想,现在的中小学校,仿佛一个个“近视眼加工厂”、班级就像“近视眼加工车间”。孩子们还没有真正学到人生本领,首先就成了高度近视,让其真真正正地输在了人生起跑线上。
电子产品、过重课业成“罪魁祸首”
庹纯双委员指出,视力低下直接导致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降低了生活便利性,职业选择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国家部分行业的人才队伍受到影响,国民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下降。而这之中的“罪魁祸首”当属电子产品和过重的课业负担。
当今世界,各类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学习机等层出不穷,学生过早地频繁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地受绚丽屏幕色彩的近距离刺激,成为青少年近视高发并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缺失,国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学生长时间浏览互联网、玩电子游戏,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眼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造成早期近视。
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了学生眼睛近视的又一推手。多年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即便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课业还是在不断增加。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缺少真正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之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过早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两三岁甚至一岁就开始上早教班,有的学生放学后还要一刻不停地学习,周末也不得休息,还要上各种补习班,长时间看书、练字、学画画等,导致学生用眼过度,视力不断下降。
擦亮孩子心灵的窗户
青少年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面对中小学生越来越突出的视力问题,尤其是12岁左右的青少年高达500—600度、甚至1000度的近视问题,实在令人担忧。就如何减少青少年近视率的上升,庹纯双委员提出建议:
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明确相关单位、部门责任。建立专业防治机构,完善防治体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同时将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项目列为地方性公共卫生项目,并给予一定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教育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教育部制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将保护青少年视力作为政府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督考核力度。
学校则应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在校时间应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并在管理制度上保证学生户外体育活动和“两操”的完成及其质量,学校应定期组织体检,对学生患近视眼情况进行筛查,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视力健康档案。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减少课业负担。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青少年视力保护意识,适当安排特长班、补习班的学习,使青少年有足够的休息、锻炼时间。监督孩子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户外运动,使孩子的眼睛能在大自然环境下得到有效休息。
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应加大眼科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应积极开展爱眼宣传活动,定期举办爱眼讲座、创办健康教育网络等,真正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眼保健的重视,营造积极保护与监督的良好氛围。为保护好孩子的眼睛,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孩子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远离各种眼伤害。同时,防止孩子近视、弱视等问题应从小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共同携手为他们擦亮通往外界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