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提案在线
版面翻页
提案在线
07

养老护理员何处补 “短板”

□ 作者 本报记者 邓 艺

资料图片

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市委也提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养老事业正在备受重视,面对如此利好的顶层关注,众多养老院的院长依然愁眉紧锁,最大的苦衷是:护理员缺。

浮在水面的“缺”

即将进入老人队伍的市政协委员苏玉木,关注养老问题成了他参政议政的一个点。他从资料上了解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5%;重庆60岁以上老龄人口逾650万,老龄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8.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全国第六。

让他吃惊的是,我市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30万,现有护理员约12000人,按3位老人配备1名护理员的国际公认标准计算,差88000人。现有的养老机构,几乎个个缺人手。打广告招聘不到,就托熟人、找关系,鼓励员工口口相传,互相介绍,但还是收效甚微。

人手奇缺自不待言。缺技术更是不可回避。现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多在45岁以上,大多数是农村妇女和城市下岗工;文化较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占大多数;技术较差,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护理效果难如人意。

藏在深处的“缺”

苏玉木在调研中发现,养老护理员缺是表面现象,后面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工作强度大。1拖3的护理比例根本就行不通,实际情况往往是1个护理员要管5、6个甚至10个老人。某养老公寓护理员杨萍的任务是照料分布在4个房间的6位老人,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护理分级标准为全护理。早上6点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其间要为老人整理床铺、穿衣、洗脸、梳头、漱口、喂食、拖地、消毒便器、倾倒垃圾……如此满负荷运转,的确让人望而生畏。

工资待遇低。养老护理员大部分是临时工,低待遇、低薪水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平均工资低的仅有1000至2000元。杨萍月收入有3000多元,比起月嫂的7、8千元少多了,而付出的劳动并不比月嫂少。除少数经济较发达城市,绝大多数城市没有为护理员上五险一金,致使多数护理员有“临时”思想,缺乏职业归属感。

受社会歧视。南岸南山之家养老院院长蒋仙乙说,养老院最需要有文化的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来干,但就算学这方面专业的人也不愿干,有记者在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随机对部分高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采访时发现,被采访学生对于养老院的工作几乎都没什么兴趣。主要原因是工作经验无助于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晋升空间有限。因此,即使万不得已进了养老院,也会千方百计离开,转行去做更体面的工作。

“缺”可以这么来“补

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的“高基数、高龄化、高增速、高需求”特点,表明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养老事业面临强大挑战。

苏玉木通过在南岸区养老协会的座谈调研,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在其提案中建议这个“缺”这么来“补”。

——实行政府扶持,促进提档升级。已有养老机构提档升级并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补贴,通过引入护理保险、以房养老、信托制度等渠道,为老人的护理服务买单。

——制定指导价格,提高工资标准。家政服务有工资指导价,护理员工作更辛苦职业技能要求更高,工资理应不低于家政服务员。养老机构可根据护理员的护理水平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尝试入职奖励,吸收新鲜血液。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福建等省对入职养老机构的大中专生,实行20000—40000元的奖励,签订合同,规定必须服务年限,可为我市借鉴。

——实行岗位补贴,稳定护理队伍。上海已实行养老机构岗位津贴,由政府补贴,津贴标准视岗位不同、技术等级不同,每月每人100—400元不等,我市可以效仿。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水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参照免费师范生的方式,免费在职培训,免费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对考试通过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签订合同,限定服务年限。推行考证考级,坚持持证上岗。

六、开展评优树模,提高社会地位。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评优树模,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增加光荣感、尊重感。

录入:唐银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