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渝东北生态产业“四大难题”
垫江县沙坪镇乐天花谷的欧式小镇资料图片
近年来,随着我市“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的实施,渝东北各区县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定位,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特色农业收效显著,基本形成了以柑橘、干果、中药材、畜牧为主的特色农业格局;一系列名牌农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初步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区;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建成了一批工业园区,工业集聚程度显著提高;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如奉节天坑地缝、巫溪红池坝、巫山小三峡等传统景区得到巩固发展,云阳龙缸、城口亢谷、巫山当阳大峡谷等一批新景区新景点异军突起,激发了旅游活力,有效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十个拇指有长短。渝东北各区县总是摆脱不了“纵向比较有进步,横向比较差距大”的窠臼。作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联络委对渝东北发展格外上心,于2015年8月走进城口县,带领市级相关部门和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深入调研,把脉问诊。
他们认为,渝东北生态产业发展目前还面临四大难题:一是生态产业总体规划、协作机制不够健全;二是主导产业优势还不明显;三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落后;四是要素保障能力较弱。
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市级部门、专家委员和渝东北8个区县政协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诸葛亮”会议上,大家围绕渝东北生态产业发展深入研讨。一时间,“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提振渝东北经济由“普快”向“高铁”发展的重要抓手。
汇集到了各方“金点子”,市政协联络委提出《关于促进渝东北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助力渝东北发展早日实现“高铁”梦。
联络委认为,首先要做好做好产业规划引领工作。由市委、市政府合理确定完善生态产业发展目标,编制渝东北生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渝东北地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点和面,明确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借助重庆市“十三五”规划的东风,将渝东北生态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统筹实施,实现各区县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了好的规划,各区县便可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生态特色旅游、低碳工业园区等项目各显神通、大展拳脚。
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方面,联络委建议要在稳定抓好柑橘、干果、中药材、畜牧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型、休闲观光型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开展渝东北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设计,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围绕启动渝东北电子商务试点,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
生态旅游是渝东北的重要资源优势,现拥有夔门、龙缸、小三峡、红池坝等众多著名风景点,同时还有白帝城、张飞庙、刘伯承故居、宁厂古镇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要树立渝东北生态旅游发展“一盘棋”意识,推进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市场、管理、政策一体化,有效整合独具三峡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高峡平湖三大资源。挖掘内涵丰富的三峡地域文化(如巫文化、民俗文化、诗城文化、忠义文化),着力打造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独具特色的大三峡旅游品牌,以提高本区域景区的吸引力。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突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这个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导入生态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型,使传统工业成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工业。
生态涵养发展并非是要摒弃工业。联络委认为,在低碳、绿色的前提下,大力支持水电、风电、大理石、页岩气等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快打造“万开云”特色经济板块,以尽快成为渝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辐射带动其他区县工业发展;大力培育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汽车制造、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照明电气、农副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提案指出,要健全市区县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实现由专项规划与全面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的“多规融合”转变。在“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的基础上,通过多部门沟通协调,实现渝东北多项专业规划的协调统一,逐步打破条块分割和局限,保证“一张蓝图”干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