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两会专刊
版面翻页
两会专刊
04

“解码”供给侧

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实现?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怎么解决?产业结构怎样倒逼升级?……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其中“降低企业成本”“控制产能过剩”“去库存化”等问题也成为众多经济界人士研究的课题。今天,市政协委员、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市政协委员、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汪官蜀,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建设管理和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做客“委员三人谈”,让我们听听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易小光:化解产能过剩难题

“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数据称,2015年,全国车企总产能达5000万辆新高,而新车销售预期值仅2500万辆,只有一半。对此,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易小光。

“经过多年规模性的增长,加之目前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内一些产业确实已经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比如你刚才提到的这一现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去产能’放在突出位置,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对一个地区而言,需要具体分析,还要产业、产品细分,市场细分。”易小光面对记者的提问解释道,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表现在汽车行业,在钢铁、水泥、服装等行业都有类似现象。

“比如,刚刚谈到的汽车行业,从整体上看的确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但重庆汽车产销量持续保持了较高水平,这和技术含量、产品结构、市场细分等有很大关系。同时,重庆也有一些产业、产品存在技术含量低,产能过剩现象。”易小光继续说道:“目前,一些产业表面上看是供大于求,而实质是有效供给不足,必须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增大有效供给率,化解目前产能过剩这一难题呢?”对此,易小光围绕“政府积极指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作用”提出了他的见解:

首先,关停部分企业。对传统落后的企业,尤其是“僵尸企业”等这类不符合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粗放型”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将该关停的企业直接关停,政府应该积极创造环境,做好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工作。同时,要注意防止国有资产、人才流失和解决好环保问题,且在解决好企业问题的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重组企业。尽量使大多数企业都能通过重组、重兴战略得以激发新动力和树立新的竞争力,这样可避免资源进一步浪费和减少人才流失,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直接融资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引导,积极推动引导一些企业重组。

最后,就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步伐。现在是科技时代,各方面都在寻求创新,而且创新率、转化率特别快。这就要加大产业产品研发力度,鼓励创新和使用先进技术,进一步研究市场、细化市场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时刻保持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大市场。说到底,还是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其中,企业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引导,比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范市场秩序等。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尤其需加大对传统技术及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进而提升产品的技术,增加科技含量,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对于重庆“6+1”支柱产业,它们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创新,激发出新的产业活力。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则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快速成长起来的行业代表,需要加快培育,使其大部分能够早日成为重庆支柱性产业。这样,不断促进重庆产业能级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创造更多的有效供给。

汪官蜀:助推传统企业智能化转型

2014、2015,服装业连续两年上演着“关店潮”,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且早在前几年,已经有部分服装企业因为成本过高而纷纷转战东南亚。其实这不是个案,其它如钢铁、物流、印刷等行业皆有显现。因此,“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成了委员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而问题也随之显现。那么,如何推动企业降低成本适应新常态呢?”汪官蜀开出了他的“良方”:

首先,在市场调研上下足功夫,力图规避产能过剩产业,使企业定位更加精准而合理。现在过剩和重复产业已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做足前期工作就显得更有必要。通过向权威机构咨询或问“症”于专家学者,找准行业市场定位,不“凑热闹”。而针对传统产业,通过调整投放比例,淘汰和收缩传统产业投放,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和扩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与“互联网+”之间的深度融合,拉近生产与消费终端的距离,从而降低中间环节流通成本。

其次,积极采取“集约一体化服务”。对于中小企的探索发展,以“曙光都市工业园”为例,该园区正在积极推进一项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幸福曙光”计划。园区把平台搭好,如建好厂房搭好路,并解决用餐、住宿、安保、医疗、卫生、招聘、培训等日常公共服务问题,并提供其他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以吸引中小企主动入园。通俗地讲,就是“筑巢引凤”。不仅如此,还以园区为中心,管委会拿出部分资金与银行、小贷公司积极合作,为入园企业担保,通过园区在企业、政府、银行、人才市场等相关部门之间穿针引线,为中小企业解决一些他们疲于办或难以办到的事,让企业有更多流动资金和精力解决技术、管理上的问题。

最后,助推传统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传统企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力成本投入过高,因此需要积极推动传统企业技术与管理向自动化,甚至智能化转型,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减少人力成本投入。尤其是要想由“制造大国”变“制造强国”,就要由“量”转而到“质”上做文章,人口素质更高、技术设备科技含量更高、产品品质更高,这都需要借助于更高级的管理系统、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因为企业能飞多高多远,更多的是看“头雁”。还有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引导企业主动变革。

王 林:着力解决新房谁来住的问题

据新浪网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亿平米,而商品房销售面积将近9.5亿平米。按人均30平米的标准,仅待售面积就相当于重庆全市人口67%的住房面积。

因此,在此次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再次被一些专家学者提到了新的高度。

“房地产库存数据多样,不同口径有不一样的数据。现在全国在建的有20-30亿平米。这些新房谁来住?”王林为此提出“开流节源”,并依此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引导房价合理回归。“2015年,我所得到的数据是‘死去’的开发商接近300家,这个量将近全市总量的10%。听起来似乎有点耸人听闻。”王林说,现在政府层面做得更多的是“道义劝告”,让开发商降价,但现实情况是开发商不会主动降价,因为他们也顶着来自业主、成本托底和生存的压力,而更多的是让市场自己优胜劣汰。现在‘死去’的这300家企业里,结果无非‘关、停、并、转’,其实说到底,还是市场的事情要由市场来定。

其次,政策上的适度调整。现在政策上的相应调整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如放开二孩、取消限购、开放公积金、宽松贷款、延迟房产税、首付比例降低等都对其有着较明显的作用。比如,地票就在促进农民工进城兴业置业方面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再者,继续通过工业化等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员聚集。通过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加大保障力度,吸引周边人群到重庆就业置业。最近几年,重庆有三四百万农民进城,他们正是潜在购房者。同时还可以加大城中村与危旧房改造力度,通过城市更新,机械式消化库存,改善城市面貌,吸纳更多人聚集重庆。

重庆公租房推进情况在全国也属前列;政府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招标购买一部分住房作为公租房,并向大众配租。“既缓解了库存,又满足了公众需求,何乐而不为!”

“其实,去库存不仅仅关注房地产,服装、玩具、农产品等也存在类似现象。”王林又补充道,随着近几年中国人口红利渐失,服装业用工成本上升,以及汇率波动、出口补贴减少等都不利于企业出口,而企业也故步自封、不思创新,服装业等出问题是早晚的事。这才会促使企业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向产品的精品化、品牌化、特色化升华。

(□ 见习记者 文/图 刘海军 )

录入:颜永彬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