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教育铺陈孩子成长的底色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每个人接受得最早,同时影响终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永远的底色和背景,今年的全委会上就收到了两条有关家庭教育的提案。
少数民族界别委员赵光晓《关于重视家庭教育的建议》的提案虽然提交于大会期间,但在他头脑里,对这个问题却思考了多年,作为教育战线的老兵,他见证过良好家庭教育下优秀学生的成长,也让他对受到不良家庭教育影响的学生痛心疾首。
“我所说的好学生不完全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要健康、修德、乐学。”面对记者,他首先强调,一个学生的优秀在于他的综合素养,而现在很多家长单一的认为高分、名校就是衡量优秀与否的唯一标杆,尤其是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环节。赵光晓说,成功的家庭教育会造就好的孩子,家庭教育失败会造就坏的孩子。“孩子就像一个产品,从孕育到长大成人,都应该在每个环节严格把控、监督,家长在其中充当着质量监督员的角色,如果监督员都脱岗、怠工,如何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为此,赵光晓委员提出,要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精神,推进我市家庭教育地方立法进程,强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职责,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能职责,明确政府对监护人的约束、督促和监督责任,构建“家庭核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治理体系,解决家庭教育的缺位问题。
在如何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赵光晓委员建议,政府要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着力研发0-18岁儿童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产品,大力实施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公共服务,建立重庆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党委政府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民政、卫生、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机制,要形成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完善家长学校、“流动家长学校”、村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的建设,明确家长学校(服务站)开展家长指导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量化标准,加大家教骨干培训力度,拓展壮大家教专业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升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比率和受益面,为广大儿童家庭特别是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侨联界别在《关于办好家长学校、注重家庭教育的建议》的提案中对怎样建立家长学校提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是让家长学校遍地开花,学校因为拥有师资、场地等资源优势,有条件成为对家长实施教育的“主战场”;而社区(村居)开设的家长学校则作为第二战场,满足不能到学校参加家长学校的家长需求;同时开办流动家长学校,邀请专家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为家长做讲座,可以为家长们省去舟车劳顿。时代在进步、教学手段也在进步,提案区提出开办空中家长学校、在各区县开设的家庭教育官方网站建立远程教育课堂,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设置相应的授课内容,方便家长自主学习等建议。
如何保证家长学校办学水平,侨联界别也有“金点子”。他们在提案中提出,制定相关制度,负责对家长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和考核,使全市家长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要达到办学有组织、有牌子、有计划、有场地、有教师、有教材、有培训、有经费、有总结、有考评。社区家长学校和流动家长学校要严把组织关、师资关、课程关,保证每一堂课都是精品,都是家长们愿意学习的课程等建议。特约记者 李下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