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千年名刹定慧寺
重庆长寿城,有山青龙岭,逶迤来江边,张开青龙口,伸出龙舌梁,贪婪吸江水。青龙嘴上定慧寺,千年名刹人皆晓,昔日辉煌今朝无:晁公溯、孙仲山、李开先、柳宗元、萨凡奇……千古风流皆作古,空对长江水东流。
千年名刹
宋代著名文学家晁公溯,于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客居涪州(今涪陵区)时,曾游长寿定慧寺,写下了《定慧院记》一文,详细道出了定慧寺的修建缘起:“今乐温(指长寿区)有浮图寺曰定慧,其见以律自名”。这句话似乎追溯到定慧寺的前身为定慧院。佛教的寺和院相比,院的规模要比寺小。文章接着写到乐温曾经是:“……尚鬼而淫祀……有疾则谢医却药……与柳宗元至柳州时民俗相似,当时柳宗元因修郡之大云佛寺,设浮图氏之法……以佐教化也”。乐温遂而效仿,以佛易鬼的措施以正风俗,故定慧院应云而生。由此推定,定慧院的修建时间应在公元819年前后,即晚唐至北宋之间,距今已一千多年了,称定慧寺为千年名刹,当属名副其实。根据晁公溯《定慧院记》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佛教禅宗兴起,定慧院改为定慧寺,并令有道高僧了鉴接管定慧寺。
定慧寺创建后,很快便成为名冠长寿,闻于巴渝的佛教圣地。
根据明成化年间《重庆府·长寿县》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重修定慧寺时,特别提到定慧寺有“僧会司在焉”。僧会司是掌管一县僧尼事务的官设机构,长寿定慧寺僧会司的设立时间为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灭亡后,中国佛教总会于1912年4月在上海成立,民国二年(1913年)长寿县佛教协会成立于定慧寺,由此推断至少有500多年的时间,定慧寺都是长寿佛教事务的管理中心。
康熙五十三年《长寿县志·寺观》在记述长寿定慧寺时,记有“为本县习仪朝贺之所”。但这座千年古刹渐渐衰败于清未民初动乱之际的两次“庙产兴学”风潮(此是指勒令僧人还俗,用寺院产业办学的风潮)。
名刹与名人
长寿定慧寺自古就有“定慧钟声响万里”的民间传说。长寿旧八景中的“定慧晓钟”、“龙舌舔水”的胜景,此地就占了两处。故此诸多名人雅士纷至沓来,留下许多楹联诗句,但年深日久,现存有限。
明朝孝廉、文化名人李开先,在人生失意之际,曾于长寿定慧寺栖身,他曾以《定慧晓钟》为题赋诗一首:“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清代文人钟文鼎、长白山人石如金等都曾陶醉定慧寺的胜景而诗兴勃发……
最值一提的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金融家、公益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孙仲山在长寿定慧寺留下的遗迹。孙仲山是长寿县千佛乡(今长寿区江南街道)孙家湾人,他是长寿的巨富。
长寿近代历史名人孙仲山在其奔父丧期间,曾参拜定慧寺,遂捐一千元大洋,在定慧寺修青龙阁,于1909年完工。青龙阁四檐高翘,翼然若飞,点缀于青龙嘴上,为定慧寺增添了不少灵性。俨然江上一景,众多题联今已失。有原长寿知县赵维城(字芸荪、江苏长洲人,为官清廉,宣统元年1919年和民国元年1912年两度主政长寿)。曾为青龙阁写下楹联至今流传于世:“名士五百年,奇灵气脉冲龙阁;春光二三月,罨画江山接凤城”。青龙阁建成后,成了众多名人雅士登临抒怀之地。
名刹与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资源委员会全国水电工程总处,看中了长寿定慧寺这块风水宝地。1944年初世界著名坝工专家美国人萨凡奇,应邀赴印度协助勘察巴克拉高坝(Bhakre Dam)坝址,民国资源委员会获悉,电邀萨凡奇事毕来华,商讨战后开发西南水利资源。同年5月10日,萨凡奇乘美国军用飞机从印度飞抵重庆,来到国民政府全国水电工程总处办公地——长寿定慧寺。同年9月20日,宜昌已被日军占领,三峡靠近前线。萨凡奇在水电处长黄贤育和六战区副司令官兼江防司令吴伟奇中将的陪同下,不顾生命危险,冒着被日军飞机可能的随时轰炸和扫射,以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长江三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详细勘察。然后返回长寿定慧寺,不分昼夜对搜集材料综合分析,进行计算设计,成就了《杨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其文凡16节,洋洋3万言。《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又称“萨凡奇计划”,就这样在长寿定慧寺诞生了。这份报告对我国的三峡工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务院三峡办将此写进了长江三峡工程史。
关于长寿定慧寺的故事很多,恐难详尽。长寿的老城中心在长江边,就是长寿人现在说的河街,因三峡工程许多房屋都搬迁了,老河街也只剩下一条叫河街的路了。长寿定慧寿虽在河街而不属于拆迁范围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地方留下了长寿人的青春和梦想以及许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