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诗话
除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这个诗的王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为除夕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篇。
早在1400多年前,南朝梁诗人徐君倩除夕与妻子一起守岁,写下了《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中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
唐朝时期我国诗歌创作到达了光辉灿烂的顶点,除夕守岁之风已盛行,因此也涌现出大量以“除夕”为话题的诗篇。唐太宗的《守岁》诗详细描写了当时宫廷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酶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白居易的《三年除夕》则有另外一种意境,诗中写道:“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这首诗意为,除夕之夜,全家团圆,在厅堂里,儿女和孙辈排成行,一个个向最年长的白居易敬酒,好一派欢乐敬老景象。
让人叫绝的是,为吟《除夕》诗竟有人向皇帝“叫板”。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名叫史青的小官给皇帝上书说,曹植七步成诗,他五步便可,皇帝不信,除夕之夜,召他进宫,叫他当面以《除夕》为题做诗一首。史青不负众望,在皇上面前,不到五步便吟出一首短诗:“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这首短诗生动地描绘了寒尽春回、星移斗转的情景,人们一面和旧年依依惜别,一面又满怀欣喜去迎接新春的到来。诗句一出,即受皇帝重奖。
当然,宋朝文学大家苏东坡《守岁》诗同样感人至深:“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中描写了除夕夜孩子们尽情嬉闹的欢快场面,抒发了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的人生感悟。
热爱生命,珍惜年华,是当今人们的生活主弦律,其实也是古代守岁诗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君不知,清人席振起就以这个主题写下了《守岁》诗:“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