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与中英科学合作馆
李约瑟(1900—1995)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早年以对胚胎生物化学的独特贡献而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40年代中期,李约瑟对中国历史文化倾注炽热的感情,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以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饮誉世界。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野蛮封锁,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在物资使用与信息沟通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1942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等职。1943年3月底,李约瑟从伦敦出发,经印度、缅甸,最后由昆明抵达重庆。
李约瑟来到重庆后,立即着手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合作馆隶属于设在伦敦的英国文化委员会,馆址位于嘉陵江边的两浮路(今长江路)胜利新村一号楼,由17位中、英两国的科学家组成,主要担负为战时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援助物资、提供信息的任务。合作馆先后成功地为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中华自然科学社所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
当时,中国科学工作者普遍缺乏图书资料,对外学术交流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中英科学合作馆在李约瑟的主持下,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将6775册科技图书从海路运到印度再转运到重庆,并将约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复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这些宝贵的书刊资料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科学界的主要信息来源。为了帮助中国科学工作者和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李约瑟还竭力将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推荐到国外的科学期刊上发表;此外,他还介绍许多中国学者到英国进修深造,邀请英国学者来华讲学。正是在李约瑟等人的积极努力之下,抗战期间中国教育科研机构不仅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而且科学研究成果也得以远播国外。据不完全统计,李约瑟帮助中国学者送往国外发表的学术论文,1943年有30篇,1944年和1945年达108篇,其中大多数推荐到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一流期刊上发表。
与此同时,李约瑟自己也在国外发表了大量论文,不遗余力地推介中国的科学文化。1943年,他发表了《中国西南的科学》《川西的科学》;1944年,发表了《中国西北的科学与技术》《重庆工业与矿业展览会》;1945年,发表了《中国科学》《科学前哨》《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等论文和书籍。
李约瑟在中国度过了富于传奇色彩的4年,他以“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身份,从重庆出发,在未被日军占领的中国内陆作了8次长途“远征”,对我国大后方的科研教育工作进行实地考察。他亲自驾车,足迹遍布大后方的10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和敦煌千佛洞,西南到达云南洱海之滨,行程3万多公里,与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许多名流学者,以及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周恩来、林伯渠等领导人,围绕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重大问题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并且同他们结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
李约瑟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倾力支持,给了中国科学家以极大的鼓舞,他因此受到中国科技界同仁的一致尊重,更为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跨世纪的西方汉学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