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2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横看成“骆”侧成“騋”

——江津骆来山山名考源

□ 作者 庞国翔

巴渝名山骆来山是有名的风景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境内。它雄踞于一丘陵平坝之上,山势崔巍,耸峙云端,海拔1000米左右,四周峭壁悬岩,东西南北方的悬崖峭壁上筑有四座寨门。骆来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秀木如云,茶垅如织。站在最高峰上俯瞰山下,远处的太公山、云篆山,近处的綦江河、笋溪河等远山近水,全收眼底。

骆来山是一座古老的名山,是江津继四面山、黑石山之后的第三名山。骆来山上曾析置黄泥乡,后改镇,镇以山名,曰骆崃山镇,今并入西湖镇辖。最为有趣的是此山山名文字变化:先名骆騋山,后叫骆来山,再后改骆崃山,今又曰骆来山。“騋”“崃”“来”之反复变化。

清代和国民版《江津县志》,清末《江津乡土志》均将此山记载为“骆騋山”。乾隆本《江津县志》“卷二·名山·东之山”篇曰:“骆騋山,县(南)七十二里,形如骆驼”。光绪本《江津县志》卷二曰:“骆騋山,县七十二里,形如骆驼”。《黄泥乡志》第三篇第二节“山脉”篇中介绍较详细。“骆騋山:为大娄山余脉川东平行岭谷的一支脉,横亘乡境之南,有大小山峰99个,南北走向,逶迤十余里,山峦连绵起伏,纵横交错,其主峰形似骆驼,故名。主峰最高海拔1032米,四周岩高壁陡,山势险峻。山之巅,地势平坦。古人曾在此修有庙宇。”

也许是因为文字简化的原因,后来就将“骆騋山”改为了“骆来山”。1987年10月出版的“四川省地名录丛书”之113《四川省江津县地名录》曰:“骆来大队,原名东胜大队。后以境内骆来山(此山起伏似如骆驼)更名……”1995年6月出版的《江津县志》中,也将“骆騋山”改写成“骆来山”。2000年,江津市旅游局编印了《江津导游解说词》一书,将“骆来山”改为了“骆崃山”。

但是不过数年,为了统一称谓和地名,有关方面又将“骆崃山”名回归到“骆来山”,“崃”又简化成“来”,这一称谓直到今天,官方和民间书写也是如此。山上新设有骆来村,骆来山学校。骆来山之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骆騋(来、崃)山之名又从何而来?回答都说是因此山形状酷似骆驼而得名。果真如此?笔者认为不尽其然。

众所周知,骆驼最显著的标志是背上有前后两个驼峰。假若我们行走在此山北坡和东坡下的綦江边上,不论是在青泊滩,还是在凉沙坝、小河坝,绕此山山脚行走半圈,抬头环看此山,此山形如骆驼,骆驼头和前后驼峰明显。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但是,若我们花费半天时间,翻过北坡和东坡,站在与嘉平镇相邻西坡或南坡的康庄山、阳照山、紫荆山垭等处,仰视环看此山,情况就大变,细一看,此山更象一头高大勇猛、威武雄壮,飞奔而来的高头大马。这正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罢了。

《辞海》对“騋”的解释:騋,马七尺以上曰騋。《周礼·夏官·庾人》曰:“騋,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騋,就是比龙稍小的高头大马。

由此可见,此山山名是因它由观者方位不同而言之不同,既象双峰骆驼,又象七尺高头騋马而得名。

有趣的是清代诗人郑梅嵩写有一首《题骆山》诗,也为此种说法提供了证明。全诗共22句。前四句诗曰——

父领经修寨费财,吾游如岵意含哀。

何其似凤忘称凤,竟尔名騋不类騋。

郑梅嵩,又名郑侨,号惠东,江津县人,清例授修职郎候选县丞。郑氏祖上从明末开始经营此山,率山民在此修城筑寨,抵御外侵,对北坡东坡、西坡南坡了如指掌,所以他才写出此山“竟尔名騋不类騋”的特点……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