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桥
云阳三龙桥
三龙桥仿牌坊碑刻
三龙桥位于云阳县巴阳镇望丰村三龙沱,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了。自从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一到长江涨水期,三龙桥就会被滔滔江水倒灌或被厚实的淤泥掩埋,平时很难见到它的面容。
坚如磐石的桥墩,如虹卧波的拱桥,由上好的青石材做成护栏,还有俊秀飘逸的“三龙桥”三个大字镌刻在石桥中央,今夏恰遇长江退洪,三龙沱潮口水位下降。这座古朴、端庄、凝重的三龙桥便活脱脱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龙桥坐东朝西,横跨在望丰都山和高平山两山之间的一处沟壑中,它东接二滩坪,西连三龙沱,下游200余米处是长江入口。桥属石结构单孔拱桥,桥面全由青石板平铺,长28米,宽3.82米,面积107平方米;桥栏高0.9米,拱高8.9米,跨度10.2米。
在中国古桥“家族"中,带有“龙”字的桥多如牛毛,并且大都很有“来头”,在望丰村这个无名的小地方,用“三龙桥”三个字来冠名,让人很是好奇。
“桥因水而建,每一座古桥,都会有很多传说和历史渊源,三龙桥也是如此。”据当地98岁高龄的熊仁才老人说,他从小到现在一直生活在三龙沱,从祖辈那里听到过很多关于三龙桥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东海龙王的三个太子一起云游四海。一日,忽然发现长江江面上有一股妖气在游荡,于是定眼一看,果然发现有一条修炼千年、已走火入魔的巨蟒精带着一群山洪怪兽在三龙沱渡口兴风作浪,欲冲毁良田,淹没村庄,卷走人畜。
说时迟那时快,三条金龙迅即化作一道绚丽彩虹,横架于沟壑之上,让处于绝望与惊恐之中的黎民百姓踩着彩虹桥,向后山方向快速逃生。同时,三龙还施展法力,口喷烈焰,将巨蟒精和山洪怪兽瞬间灰飞烟灭。
谁知,此事却被玉帝知晓,一怒之下,玉帝遂将私自作法触犯天规天条的三条金龙禁锢在三龙沱渡口的三个深潭中,永不超生。
后来,当地老百姓听说几位龙太子为救村民而被禁锢于深潭,都非常伤心难过,于是在此处建造了一座像彩虹一样的桥,并将它取名为“三龙桥”,以示纪念龙太子,祈求神龙庇护,保佑村民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潭藏神龙,冠名“三龙桥”毕竟是传说,无证可查。其实,这条溪流在以前,一遇暴雨,山洪泻下,溪水陡涨,两岸老百姓来往不畅,商贾买卖停止,百姓买油买盐困难。当地有一向姓大户主人看在眼里,想在心头,于是,便动员老百姓集资修桥。
“龙桥对石碑,造桥银钱五百五。欲知银两何处来,得问向大户。”关于三龙桥由何人领头建造,我们无法复原历史,但从当地流传至今的这首打油诗,似乎可以推测:这座桥的建造的确与向家大户有关。据熊仁才讲,当时的村民捐资修桥是真实的,牌坊碑刻是最好的见证。顺着熊仁才老人指点的方向,我们在三龙桥东西两头分别发现了一座牌坊式建筑和两块碑刻。
石质仿牌坊式建筑位于桥东北端不远处,虽长年经历风霜雨雪侵蚀,但它却一直默默地与三龙桥相生相伴,安然走到今天。碑刻共有四柱二重檐一顶,分两层。其中,底层面阔三间,碑三通。中间一通碑刻是与三龙桥有关的记事碑。但由于日晒雨淋,年久风化侵蚀,这个碑刻上刻有关于桥的建设文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碑刻底层中部另两通是保存完好的捐资碑。这两块碑刻,一碑刻名为“连运势”,另一碑刻名为“鞭石功”,碑石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修桥人姓名和捐赠银两的数目。碑刻底层两边还有两幅双线阴刻、已残缺不全的对联:“桥石千秋,沱流万古”和“龙卧三条永庆宏光,虹飞百尺咸欣巨浪”;最外侧左右各有一块抱鼓石,上面刻有卷草纹浮雕动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碑刻二层中部,还有用楷书阴刻的“三龙桥”横匾一幅。
除了这座仿牌坊碑刻之外,证明三龙桥建造历史之久远的佐证资料还有两块碑刻。在三龙桥西头两边,各有一块碑刻安静地立在桥栏边上,其中一块由于日晒夜露,碑石字迹斑驳;但另一块名叫“长生石碑”上面,仍可清晰地看到修建桥的时间为“皇清乾隆二十九年”。也就是说,这座桥已经有了250余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