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一只 “完 猴”
假日带孩子们去逛动物园,你会发现,在众多动物中,拥有最多粉丝的,除了国宝大熊猫以外,就属猴子们了。在猴山前,总是围着一大群孩子和成人们。猴儿们跳跃翻腾,嬉闹打斗,不时引起一阵阵欢笑。在咱们中国,人们喜欢猴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猴子中间,出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大英雄——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在吴承恩的笔下,他被塑造得完美无瑕,是一只“完猴”。
今年丙申,是猴哥的本命年,孙悟空自然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西游记》时说:“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而这“讽刺揶揄世态”的主角,往往就是孙悟空。
孙悟空生性诙谐幽默,他当年如果从艺,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追捧的笑星。例如,孙悟空一个筋斗可以翻它十万八千里,但却始终跳不出我佛如来的手掌心,不过他也不虚此行,在如来手指幻化成的天柱峰下,撒下一泡猴尿,并留下一行“孙悟空到此一游”的墨迹。又如他变化成“勾魂使者”,诈出八戒藏在耳朵眼里的私房银子,都是相声小品中的绝妙包袱。
孙悟空对玉皇大帝向来不是怎么尊重的,但金兜洞他失落金箍棒,无奈找玉皇求助时,开始时是照例唱个大诺:“老官儿,累你累你。”然后却来了一通:“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出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又打个深躬道:“以闻。”当葛仙翁笑着问他:“猴子是何前倨后恭?”他说:“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使了。”
这一篇四六体的“官样文章”和“没棒使了”的自我揶揄,不恰似一篇把官场形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小品文吗!
在孙悟空身上,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格魅力。面对如来、观音、玉皇和阎罗这些大人物,他不卑不亢,毫无低人一头的自卑感;而对于一般的天兵天将,山神土地,却十分和善,从不盛气凌人;他们也都愿意和他亲近,亲昵地称他为大圣。他曾多次扬言要打土地老儿的孤拐,但只是开开玩笑,没有一次当了真的。猴哥生性顽皮,经常捉弄偷奸耍滑的八戒,但从来不欺负老实巴交的沙和尚。孙悟空对唐僧,更是奉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楷模;“白骨精事件”中,他被贬回花果山,可是一听师父有难,二话不说,立刻撇下孩儿们,搭救师父去了。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传统美德。
孙悟空又是一个“思想家”。
唐僧一行取经回来,再次路过通天河,因为忘记为当年护送他们过河的老鼋,打听百年之后的归宿,被老鼋一气之下,淹了个够呛,经文也浸湿了。于是忙着晒经,而其中,《佛本行经》有几叶沾在石头上,揭不下来了。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惋惜不已,孙悟空却拍手笑嘻嘻地,说出一番颇有哲理的话来:“天地本来不全,《佛本行经》是全的,如今缺了几叶,正应了天地不全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唐僧虽然修成了正果,却不曾参透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孙悟空也有弱点,就是轻信。因为轻信,他被太白金星花言巧语哄到天上,弄了一顶“弼马温”的乌纱戴在头上,弄得他一辈子受到嘲笑。因为轻信,上了观音菩萨的当,头上被套了个紧箍儿,而掌握紧箍咒的,偏偏又是那位经常犯糊涂的唐三藏,害得他在取经路上,吃尽了冤枉苦头。
但归根结底,孙悟空是一个战士。
一部《西游记》,便是一部孙悟空和封建势力以及妖魔鬼怪的斗争史。尽管有紧箍咒约束着他,但只要见了妖怪,还是举棒就打。孙悟空一身正气,火眼金睛,有着嫉恶如仇、除恶务尽的英雄气概,在这点上,他身上不仅有猴气,还有十二分消磨不尽的虎气。
他最后也成了佛,是“斗战胜佛”,这个名号,是众佛中唯一的,也只有孙悟空担当得起。所以,中国人一向喜欢他,敬重他,尤其是某些角落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时,总希望有大圣降临,举起金箍棒,狠狠地收拾一下那些丑类。